凌虚小队散春风,长啸遥看大漠空。
隐约蓬莱沧海畔,氤氲宫殿紫云中。
睛沙鸣镝初回骑,石磴移尊已度钟。
万灶暮烟低汉戍,归来豪气挟长虹。

【注释】

凌虚:指高高的楼阁。小队:指队伍很小。散:消散。春风:春风吹来,大地解冻,万物复苏。大漠:沙漠。蓬莱: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沧海:大海。氤氲: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石磴:石头台阶。回骑:返回京城的骑兵。石磴移尊:《晋书·山简传》:“山公(简)尝请嵇康、吕安为祖(顾恺之字)参军。于时宾客盈坐……山公与众宾共食,独上胡饼。康生既至,俄而食毕,以问主人:‘尊中有物,何故便啖?’山公笑曰:‘是杀风景,聊复尔耳!’”。这里用“石磴移尊”代指归京。钟声:古代报时用的铜钟。万灶:千户人家的炊烟。汉戍:汉代设置的边塞。万灶暮烟低汉戍:《后汉书·窦宪传》:“是时北匈奴强盛,数寇抄云中九原郡。宪率六州十二府辟除骑士五万人,车二千五百两,马五千匹。出高阙直度温禺骨,转戈三千里,捕首虏万三千级。”这里用“汉戍”代指边疆。挟长虹:意气豪迈如长虹横空。

【赏析】

此诗作于元夕佳节之夜,诗人杨公自外县赴京城赴召而来,在范阳(今河北固安)与友人元夕开府相会,并赋诗酬答以谢观灯之盛况。此诗前四句写元宵夜晚景;后四句写元宵夜宴情景。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意境开阔,情调明快,富有民歌风味。

开头两句写元宵佳节的景色:“凌虚小队散春风”,“凌虚”,高入云端,也即凌虚阁。“风”字暗含“花”字,“凌虚小队”,则指花灯游赏的队伍。“春风”二字,不仅点明时间是春天,而且渲染了节日气氛,烘托了欢乐心情。“长啸遥看大漠空”,这一句是描写元宵之夜的夜景:人们仰头观赏夜空,只见一轮明月当空,群星闪烁,银河耿耿;远处的沙丘和草原上空也飘浮着淡淡的云雾。“长啸”二字,不仅表现人们对美景的喜爱之情,而且透露出一种旷达豪迈的情怀。

下面从侧面写元宵之夜的情景: “隐约蓬莱沧海畔”,蓬莱,传说中仙山名,在海中。沧海,大海。“隐隐约约地看到蓬莱仙山和大海的影子”,表明元宵之夜月色皎洁,光辉灿烂,把人间仙境映照得更加神奇迷人。“氤氲宫殿紫云中”,“氤氲”,形容烟气弥漫的样子。“紫云”,传说中神仙所乘的彩云。这两句写元宵之夜的夜景:天上的云彩缭绕,好像神仙的宫殿一样;地上的烟火,把天幕上的彩云衬托得更显辉煌。

接下来从正面写元宵之夜的情景: “睛沙鸣镝初回骑”,“晴沙”是晴朗的沙地,“鸣镝”(dí),箭靶或靶子,这里指射箭的弓弦。“初回骑”,指开始返回京城。这两句写元宵之夜的宴会情景:人们放完风筝,射完火箭后,才回到京城。这里的“睛沙”、“鸣镝”和“回骑”都是元宵夜晚的活动;“初回骑”说明人们刚刚结束活动,正准备进入酒宴。这四句描绘元宵夜晚的景象十分真切,使人如临其境。

最后四句描写元宵夜里的宴饮情景: “石磴移尊已度钟”,石磴是台阶。“移尊”指举杯饮酒。“度钟”,指敲钟报更。“已度钟”,意思是钟声已经敲响过了。这两句写的是元宵夜晚的宴会情景:人们在欢声笑语中畅饮,直到钟声响过,才各自回家。这几句写得轻快活泼,富于生活情趣。

这首诗写元宵节的夜晚,从元宵节的夜晚写到元宵晚上的宴会,由远及近,由虚到实,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流畅,风格清新自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