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海烽烟首重回,当年揽辔识君才。
半生偃蹇惭同调,浮世风波敢自媒?
秋向西山鸿雁起,月依碣石白云来。
轺车按塞难为御,又负清宵五百杯。

寄监兵陈使君

闽海烽烟首重回,当年揽辔识君才。半生偃蹇惭同调,浮世风波敢自媒?

秋向西山鸿雁起,月依碣石白云来。轺车按塞难为御,又负清宵五百杯。

诗句与译文对照解析

第一句:

  • 原诗:“闽海烽烟首重回,当年揽辔识君才。”
  • 翻译:“在闽海的烽火中首次重逢,回想起当初我赏识你的才华。”
  • 关键词解释:“烽烟”指战场上的警报信号,“闽海”是明代时中国的一个地区,这里指代当时的战场环境。“揽辔”指手握缰绳,比喻把握大局或领导之意。“识君才”意为认识到某人的才能或潜力。
  • 赏析: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在战争环境中对昔日战友的怀念和赞赏。通过“烽烟”这一元素,增强了场景的历史感和紧迫感,而“识君才”则突出了诗人对战友才能的认可和珍视。

第二句:

  • 原诗:“半生偃蹇惭同调,浮世风波敢自媒?”
  • 翻译:“大半生我因自己的不如意而感到自卑,面对世事的波折我也尝试过自我推销。”
  • 关键词解释:“偃蹇”形容人的姿态高傲,不屈从;“同调”意即志同道合之人;“浮世”指世间变幻不定的生活;“风波”比喻世事的变迁。”敢自媒”中的“媒”是指介绍、推荐,表示尝试推销自己。
  • 赏析:此句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过往行为的反思,他意识到过去的自负可能阻碍了与他人的真正交往,表达了一种对人生境遇的认识和调整。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勇于面对现实、寻求改变的态度。

第三句:

  • 原诗:“秋向西山鸿雁起,月依碣石白云来。”
  • 翻译:“秋天时分,西山上的鸿雁开始了它们的南飞之旅,月亮照耀着碣石,洁白的云彩仿佛在迎接。”
  • 关键词解释:“西山”通常指位于山西的恒山,“鸿雁”即大雁,象征书信或远方的思情。“碣石”是中国北方著名的一块石头,古代文人常用其作为抒情的对象。“白云”常用来比喻事物的虚幻或变化无常。
  •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自然景象,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情和哲理。通过鸿雁南飞的形象,诗人可能在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而“白云”的加入则增添了一层对世事变化的感慨。

第四句:

  • 原诗:“轺车按塞难为御,又负清宵五百杯。”
  • 翻译:“驾驭轺车在边塞巡逻实在困难,为了抵御外患我又不得不喝下五百杯酒。”
  • 关键词解释:“轺车”是一种古代轻便马车,通常用于军事巡逻。“按塞”即巡视边境要塞。“五百杯”指的是饮酒的数量,暗示了诗人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 赏析:这一句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在边疆守卫时的艰辛和孤独。同时,通过与酒的关联,传达了一种豪放不羁的性格和不畏艰难的态度。

结语

《寄监兵陈使君》通过四句诗展现了一个经历战乱、身处边防、内心充满感慨和自我反省的将领的形象。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个人的遭遇和心路历程,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明代边防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