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说法暮云残,几度劳歌秋草寒。
日月四千俱佛土,山河百二尽龙蟠。
南瞻御气长安近,北俯胡沙属国宽。
乐界自迷归去路,却嫌苦海殢缨冠。

【注释】

雾灵山:位于今北京昌平县境内,为燕山支脉,主峰海拔1940米。因山上常有雾气弥漫而得名。

昔人说法暮云残:指佛教传说中佛陀讲法时,常以暮色将至时,白云散开,显现出天空中的佛光。

几度劳歌秋草寒:指僧人在寺院里唱歌诵经,秋天的时候,落叶纷纷,草木凋零,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日月四千俱佛土:指佛教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日月星辰之下讲经说法。

山河百二尽龙蟠:指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教中的吉祥物,它盘旋在山川之间,保佑着大地的安宁。

南瞻御气长安近:指佛教传说中,天宫里的神仙们常常在长安城附近巡视。

北俯胡沙属国宽:指佛教传说中,北方的沙漠地区,土地辽阔,国家安定。

乐界自迷归去路:指佛教传说中,人们迷失于佛法的世界,无法找到回家的路。

却嫌苦海殢缨冠:指佛教传说中,人们厌倦了苦海的生活,希望能找到解脱之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雾灵山的诗。诗人通过对雾灵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句“昔人说法暮云残”,诗人以“昔人说法”起笔,既点明了时间,又引出下文。这里所说的“昔人”,指的是佛教传说中的佛陀。他讲经说法,常常是以暮色将至时,白云散开,显现出天空中的佛光作为象征。这里的“说法”,指的是佛陀传授教义、启迪众生的过程。而“暮云残”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佛法的伟大与永恒。

第二句“几度劳歌秋草寒”,诗人以“几度劳歌”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敬仰之情。他们常常在寺院里唱歌诵经,秋天的时候,落叶纷纷,草木凋零,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一句既展现了寺院的宁静之美,又表达了人们对佛陀的虔诚之心。

第三句“日月四千俱佛土”,诗人以“日月四千”来强调佛教的广大与深邃。佛教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日月星辰之下讲经说法。这里既表达了对佛陀的智慧的赞美,又寓意了佛法的伟大无边。

第四句“山河百二尽龙蟠”,诗人以“山河百二”来描绘佛教世界的壮丽景象。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教中的吉祥物,它盘旋在山川之间,保佑着大地的安宁。这一句既展现了山河的雄伟壮观,又寓意了佛法的力量无穷。

第五句“南瞻御气长安近”,诗人以“南瞻御气”来表达自己对佛法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御气”指的是帝王之气,象征着尊贵与荣耀。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佛陀的崇拜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尊重和信仰。

第六句“北俯胡沙属国宽”,诗人以“北俯胡沙”来描绘西域地区的广阔与和平。这里的“胡沙”指的是西域的沙漠地区,土地辽阔,国家安定。这一句既展现了西域的壮丽风光,又寓意了佛法对于世界的普照与引导作用。

第七句“乐界自迷归去路”,诗人以“乐界”来表示自己对佛法的领悟与理解。这里的“迷”字既表示了迷茫与困惑,也寓意了修行者对于佛法的追寻与探索。这一句既表达了对佛法的赞美之情,又寓意了修行者对于真理的追求与执着。

第八句“却嫌苦海殢缨冠”,诗人以“却嫌”来表达自己对于佛法的厌恶之情。这里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与烦恼,而“蒂缨冠”则是指佛教中的戒律与规矩。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批判与否定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人通过对雾灵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