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八日,为岁在壬子。
园公好午睡,日落犹未起。
忽闻剥啄声,门外一僧至。
开门拭眼看,膜拜已在地。
手持友人书,云是希彝氏。
一空即此僧,久住回龙寺。
留坐请吃茶,絮絮复訾訾。
声音似闽人,兴宁毋乃是。
两颊晕红潮,米汁想所嗜。
合掌念弥陀,开口乞布施。
袖中出一卷,但乞诗与字。
且乞参政公,且乞正觉士。
且乞曾察院,且乞韩太史。
先来乞园公,幸莫惜牙齿。
欲游五台山,不知几千里。
远游有此卷,庶当出疆贽。
园公大摇手,尔亦何事此。
我字既不佳,诗亦不利市。
况我老实头,不识尔空义。
既是一空卷,何必诗满纸。
一空便俱空,如何又有尔。
我诗与尔法,如饿人放屁。
不臭亦不响,止是走闲气。
相对共拍掌,一笑不能止。
昨闻邻家哭,菩萨没道理。
邻有一少年,极喜作佛事。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李流芳的一首题画。下面是诗句翻译和注释:
译文:
五月十八日,是壬子年。园公喜欢午休,太阳落山了还没有起床。忽然听到敲门声,门外来了一位僧人。开门一看,原来是膜拜已久。僧人手持友人书信,说是希彝氏寄来的。这位一空即此僧,他久住回龙寺。留我坐下来喝茶,絮絮叨叨又訾訾喋喋。声音像闽人,兴宁毋乃是。两颊晕红潮,米汁想所嗜。合掌念弥陀,开口乞布施。袖中出一卷,只乞诗与字。还乞参政公,还乞正觉士。还乞曾察院,还乞韩太史。先来乞园公,幸莫惜牙齿。欲游五台山,不知几千里。远游有此卷,庶当出疆贽。园公大摇手,尔亦何事此。我字既不佳,诗亦不利市。况我老实头,不识尔空义。既是一空卷,何必诗满纸。一空便俱空,如何又有尔。我诗与尔法,如饿人放屁。不臭亦不响,止是走闲气。相对共拍掌,一笑不能止。昨闻邻家哭,菩萨没道理。邻有一少年,极喜作佛事。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僧人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首先,诗中提到了壬子年(公元1522年),这可能暗示了作者对于那一年的特殊记忆或感受。园公喜欢午休,而一空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宁静的氛围,引发了一系列的互动和思考。
一空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生动,他的言行举止似乎都充满了智慧和慈悲。例如,他手持友人书信,表示希彝氏的赠书;又如他对诗与字的乞求,表现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这些细节都让人感受到一空的真诚和善良。
诗中的“一空便俱空”表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没有绝对的独立存在的空间。这与佛教的核心教义相契合。一空的出现,让园公感到困惑和不解,因为他不明白一空为何要如此多地索求诗歌和字迹。这反映了园公对于佛教修行方式的疑惑和思考。
诗以邻家哭泣的场景作为结尾,暗示了生活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邻家少年欢喜于佛教活动,而园公则对此感到困惑,反映出作者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
整首诗通过对一空的描述,展示了佛教文化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