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皇炼石驱神工,三十六鼎烧天红。
中有一拳不敢炼,孤根直插蓬莱宫。
顽碧矗云何嵂崒,瞱瞱神芝三秀茁。
璚膏万斛挹天潢,泻向孤根种丹棘。
四垂六趺相新鲜,绕足丛兰春正妍。
瑶图已貌邀云笔,共献琼林第一仙。
此图云自蓬莱至,阿母曾烦青鸟使。
北堂春永已忘忧,不为执殳思树背。
天南嫠彩日缤纷,宫锦翩翩介上尊。
莫问如山并如海,且夸宜子更宜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石图,以赞美朱太史母夫人的寿辰。诗中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如“女皇炼石”、“三十六鼎烧天红”等,展现了石图的珍贵和神秘。同时,诗人还表达了对朱太史母夫人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其长寿的美好祝愿。
我们来看第一句:“女皇炼石驱神工,三十六鼎烧天红。”这是对画面的直接描述,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面:女皇在炼石,三十六鼎燃烧着,烧出了天红的色彩。这里的“女皇”指的是神仙,而“炼石”则暗示了这副画是一幅山水画。这种描绘手法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壮丽的景象之中。
我们看第二句:“中有一拳不敢炼,孤根直插蓬莱宫。”这里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石头比作拳头,将其与蓬莱宫相比拟。这种夸张的描绘方式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朱太史母夫人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顽碧矗云何嵂崒,瞱瞱神芝三秀茁。”这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其中,“顽碧矗云”形容的是石头的颜色和形态,给人一种坚毅、不屈的感觉;“神芝三秀茁”则形容了石头周围的植物生机勃勃,象征着生命的活力。整句话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朱太史母夫人的深深祝福。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述了石图中的其他元素:
第四句:“璚膏万斛挹天潢,泻向孤根种丹棘。”这里用“璚膏”来形容石图中的色彩丰富多样,如同万斛的膏脂倾倒而下,滋润着孤根上的丹棘。这种描绘手法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美。
第五句:“四垂六趺相新鲜,绕足丛兰春正妍。”这句话描绘了石图中的布局和细节。四垂六趺相新鲜,意味着石图的四周和底部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绕足丛兰春正妍,则形容了石图中兰花盛开的景象,春天的气息弥漫其中。整句话既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表达了对朱太史母夫人的深深祝福。
第六句:“瑶图已貌邀云笔,共献琼林第一仙。”这句话是对整个石图的总结和升华。“瑶图”指的是精美的石图,“已貌邀云笔”则暗示了这幅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甚至超越了仙人的笔墨。最后一句“共献琼林第一仙”则表达了对这幅画的评价,认为它是所有画作中的佼佼者,堪比仙家的作品。
最后两句则是对朱太史母夫人的祝福:
第七句:“此图云自蓬莱至,阿母曾烦青鸟使。”这句话表达了对朱太史母夫人的尊敬之意。认为这幅画是从蓬莱仙山来的珍品,而她也曾派青鸟使者前来寻找。这里的“青鸟使”是一个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常被用来传递信息或礼物。通过这样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朱太史母夫人的敬意和祝福。
第八句:“北堂春永已忘忧,不为执殳思树背。”这句话是对朱太史母夫人的赞美之词。认为她的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无需忧虑任何事情。同时,这句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九句:“天南嫠彩日缤纷,宫锦翩翩介上尊。”这句话描绘了朱太史母夫人的华贵地位和尊贵身份。在这里,“嫠彩”指的是丧服的颜色,而“宫锦”则形容了她的华丽服饰。整句话既体现了朱太史母夫人的高贵身份,也表达了对她的深深敬意。
第十句:“莫问如山并如海,且夸宜子更宜孙。”这句话是对朱太史母夫人的祝福。认为她不仅能够养育出优秀的子女,还能让这些子女继续传承下去。这里的“宜子”指的是有福气、能生儿育女的意思,而“更宜孙”则暗示了朱太史母夫人能够给后人带来更多的福气和好运。整句话既表达了对朱太史母夫人的深深祝福,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