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邑推名教,先生属典刑。
道承前烈矩,学殖后昆型。
立志希濓洛,研精续考亭。
源倾趋峡水,色焕丽天星。
宠召辞丹陛,休归掩素扃。
罢吟司马赋,闲授伏生经。
来者崇师说,闻之慕德馨。
科场三较艺,彝鼎累徵铭。
钩赜仍忘倦,张皇亦靡停。
渥殊遭圣代,福侑享遐龄。
会侍春风座,常陪暮雪庭。
徒勤瞻北斗,未获徙南溟。
晚辱招呼数,时欣候问宁。
直期姻好在,讵意考终丁。
和气奚由接,嘉言岂复聆。
芝兰空雨露,桃李自郊坰。
遗帙栖芸閤,残诗寄纸屏。
居人悲哽咽,过客走伶俜。
行不亏家乘,名应托汗青。
心丧古有制,援笔涕交零。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首先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试题的要求进行具体答题。本题中要注意“道、德、学”等关键词语的注释和赏析。
【答案】
诗句:乡邑推名教,先生属典刑(乡邑推崇儒家教化;先生负责司法公正)
译文:故乡的人推崇儒家教化;先生负责司法公正。
注释:
乡邑推名教:推:推崇;乡邑:故乡;名教:儒家教化。 先生属典刑:属:负责。典刑,指刑法,司法公正。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为陈君举写的挽词。诗人在序言中说:“君举,吾乡之望族也,余友也。”表达了诗人对陈君举的深厚友谊和对他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写作目的,即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哀思。
诗的开头两句,诗人赞扬了陈君举的名声与德行。这两句诗中的“推”、“属”、“道”都是动词,分别表示“称赞”的意思。诗人通过对陈君举的称颂,表达了自己对其深厚的感情。
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陈君举的敬仰之情。其中“前烈”,指的是先烈,即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后昆”,指的是后代子孙。这两句的意思是:你继承了前代英烈的精神,培养了后代的英才。
五、六句,诗人赞美了陈君举立志高远、追求卓越。这两句诗中,“濂”“洛”分别指的是宋代两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周敦颐、程颢,而“考亭”则是指朱熹创办的讲习之所——武夷精舍。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陈君举高尚情操的赞赏。
七、八句,诗人赞扬了陈君举勤奋好学,不断进取。这里所说的“源倾趋峡水”,意思是说陈君举的学识像源流一样奔涌向前,不断追求进步;而“色焕丽天星”则形容其学识光彩夺目,如同天上的星星一样璀璨夺目。
九、十句,诗人表达了对陈君举被召入朝廷任职的喜悦之情。这里所说的“宠召辞丹陛”,意思是说陈君举被皇帝召见并任命为官职;而“休归掩素扃”,则是说陈君举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后关闭了门户。诗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十一、十二句,诗人回忆了自己与陈君举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并表达了对陈君举去世的哀伤之情。这两句诗中,“罢吟司马赋”指的是诗人在陈君举去世后不再吟咏司马相如的《长门赋》;“闲授伏生经”则是指诗人将自己曾经传授给陈君举的《尚书》传授给了另一位学者伏生。《尚书·大禹谟》中有“我闻有作善于民者,不自播种,而悉获食桑之利;我闻有作善退人者,不自居功,而悉获保己之福”的句子。这里借用了这句话的意思来表达对陈君举去世的悲痛之情。
十三、十四句,诗人回忆了过去陈君举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这里所说的“来者崇师说”,指的是后来的学生都尊重老师的观点;“闻之慕德馨”则是说听到别人谈论陈君举时都会心生敬佩之意。
十五、十六句,诗人表达了对陈君举去世的惋惜之情。这里所说的“科场三较艺”,“科场”指的是科举考试;“三较艺”则是指三次参加科举考试。诗人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陈君举未能实现自己理想的遗憾之情。
十七、十八句,诗人描述了陈君举去世后人们对他的追忆和怀念之情。这里所说的“彝鼎累征铭”,指的是人们纷纷为他撰写碑文、墓志铭;“钩赜仍忘倦”,则是说人们仍然对他感兴趣、乐此不疲。
十九、二十句,诗人表达了对陈君举去世后的哀悼之情。这里所说的“渥殊遭圣代”,指的是陈君举因才华出众而被皇帝赏识;“福侑享遐龄”则是说他得到了皇帝的恩宠并享受了长久的寿命。
二十一、二十二句,诗人回忆了过去与陈君举一起游历山水的情景。这里所说的“会侍春风座”,指的是曾在一起欣赏春天美景;“常陪暮雪庭”则是说曾一起陪伴陈君举赏雪于庭院之间。
二十三、二十四句,诗人回忆起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徒勤瞻北斗”,意指曾一起仰望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寄托哀思;“未获徙南溟”则是说没能随陈君举一起远游到南方的大海。
二十五、二十六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与陈君举之间的友情。这里所说的“晚辱招呼数”,指的是曾受到陈君举多次邀请;“时欣候问宁”则是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友情的珍视和感激之情。
二十七、二十八句,诗人表达了对陈君举去世的哀悼之情。这里所提到的“直期姻好在”,意指曾期待过与他结为儿女亲家;“讵意考终丁”,则是说没想到他最终因病去世了。
二十九、三十句,诗人表达了对陈君举去世的惋惜之情。这里所说的“和气奚由接”,意思是说现在再也不能听到他的教诲了;“嘉言岂复聆”,则是说现在再也听不到他的谆谆教导了。
三十一、三十二句,诗人回忆了过去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芝兰空雨露”,意指过去曾一同欣赏过芝兰的美丽,如今只剩下雨露滋润的痕迹;“桃李自郊坰”,则是指那些曾经陪伴在他身边的桃树与李树如今都生长在郊外的原野之中。
三十三、三十四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遗帙栖芸閤”,指的是陈君举生前留下的书卷存放在书阁之中;“残诗寄纸屏”,则是说那些已经无法再书写的诗篇都被保存在屏风之上。
三十五、三十六句,诗人回忆了过去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居人悲哽咽”,“居人”指的是陈君举的家人;“悲哽咽”则是指他们因此而哭泣不已,难以抑制心中的悲伤之情。
三十七、三十八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行不亏家乘”,意指自己没有违背家族的期望;“名应托汗青”,则是说名字应该载入史书之中。
三十九、四十句,诗人表达了对陈君举去世的深切哀悼之情。这里所说的“心丧古有制”,指的是古代就有对已故之人进行哀悼的传统礼仪;“援笔涕交零”,则是说他因此泪流满面无法自已。
四十一、四十二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和气奚由接”,意思是说现在再也不能听到他的教诲了;“嘉言岂复聆”,则是说现在再也听不到他的谆谆教导了。
四十三、四十四句,诗人回忆了过去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芝兰空雨露”,“芝兰”指的是陈君举生前喜爱的花卉;“雨露”则是指雨露滋养着它们茁壮成长。
四十五、四十六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桃李自郊坰”,则是说那些曾经陪伴在他身边的桃树与李树如今都生长在郊外的原野之中。
四十七、四十八句,诗人回忆了过去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遗帙栖芸阁”,“遗帙”指的是遗留下来的书卷;“芸阁”则是藏书的书阁。这里的“遗”字还暗含了“弃世”的含义。
四十九、五十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居人悲哽咽”,“居人”指的是陈君举的家人;“悲哽咽”则是指他们因此而哭泣不已,难以抑制心中的悲伤之情。
五十一句、五十二句,诗人回顾了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行不亏家乘”,意指自己没有违背家族的期望;“名应托汗青”,则是说名字应该载入史书之中。
五一、五十二句,诗人表达了对陈君举去世的深切哀悼之情。这里所说的“心丧古有制”,指的是古代就有对已故之人进行哀悼的传统礼仪;“援笔涕交零”,则是说因为他的缘故自己泪流满面无法自已。
五十三、五十四句,诗人回忆起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和气奚由接”,意思是说现在再也不能听到他的教诲了;“嘉言岂复聆”,则是说现在再也听不到他的谆谆教导了。
五十五、五十六句,诗人回忆了过去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芝兰空雨露”,“芝兰”指的是陈君举生前喜爱的花卉;“雨露”则是指雨露滋养着它们茁壮成长。
五十七、五十八句,诗人回忆起自己与陈君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桃李自郊坰”,“桃李”指的是陈君举生前喜爱的花草树木;“郊坰”则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