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平二十六,少年气太矜。
魏武鼠雀之,而且以为能。
孔杨大小儿,何又不自胜。
大约名鹦鹉,难避弋者矰。
杀之而又悔,不及刘景升。
挝鼓色不变,一座尽嗟称。
赋才不赋命,可杀不可陵。
芳草何萋萋,生意何淩淩。
供奉有识人,高踞第一层。
【赏析】
《鹦鹉洲》,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诗人李白在江夏太守李邕家任参军,后因事被贬为当涂县令。他乘船来到鹦鹉洲,凭吊祢衡,写下了这首七绝。祢衡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与孔融、杨修并称“建安三才”,但因遭曹操杀害而名垂千古。诗中对祢衡的遭遇,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首联写祢衡年少气盛,自视甚高;颔联借魏武曹操之口,讽刺祢衡自以为能;颈联则指出祢衡缺乏自知之明;尾联则以祢衡之死,反衬出刘景升的识人之明。全诗通过对祢衡一生的概括,表达了诗人对祢衡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这首诗是李白在江夏任上所作。当时李白刚刚得罪权贵被贬为当涂县尉,心情十分郁闷。当他乘舟来到鹦鹉洲时,便想到了历史上的祢衡。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著名文人,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他才华横溢,恃才侮物,曾因恃才傲上而遭致杀身之祸。李白对祢衡十分崇敬,他在一首赠友人诗中有“落拓亦何有,逢时非不扬”的诗句,可见李白对他是何等地钦佩。然而,祢衡的傲岸不羁,却使他屡受打击,终至于悲惨的结局。因此,当他在鹦鹉洲凭吊时,便不禁感慨万千。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写成的。
从诗的结构上看,前六句全是对祢衡一生的概括,后两句则是点明诗的主题。全诗共八句,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叙述祢衡年少气盛,目空一世。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通过魏武曹操之口讽刺祢衡自以为能。最后一部分为第三部分,点明诗的主题,即诗人对祢衡一生的评价。
这首诗虽然篇幅不大,但内容却是十分深刻的。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祢衡的评价,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在诗中,诗人首先以祢衡的年少气盛,来反衬自己的坎坷经历。接着用曹操的话来讽刺他的自负。这既显示了曹操的机敏,也为下文作好了铺垫。然后,诗人又以祢衡之死来反衬刘景升的识人之明,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以芳草萋萋来比喻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以生意淩凌来比喻人的生机勃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使全诗的思想性得到了升华。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如首句中的“正平”,既指祢衡的名字,又含有对其才能的肯定之意;“二十六”既指年龄,又暗含着岁月流逝的意味。再如,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都是诗人在游览鹦鹉洲时触景生情而联想到的。这些典故的使用,既增加了诗歌的可读性,又丰富了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