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匡天下,泱泱大国风。
束牲不歃血,美哉管氏功。
邯郸门下客,登坛自称雄。
遍歃坛中人,耳热面皆红。
三王以为罪,亦讥太史公。
碌碌随人后,无乃醉耶梦。
犹惭死舞阳,负图入秦宫。
诗句原文:
齐桓匡天下,泱泱大国风。
束牲不歃血,美哉管氏功。
邯郸门下客,登坛自称雄。
遍歃坛中人,耳热面皆红。
三王以为罪,亦讥太史公。
碌碌随人后,无乃醉耶梦。
犹惭死舞阳,负图入秦宫。
翻译:
齐桓公振兴了国家,展现了泱泱大国的风范。
祭祀时不用牲畜的血,这是管仲的功绩非常美好。
作为邯郸的门下客,登上祭坛自称为雄。
在坛上的人全部用酒涂抹嘴唇,耳朵发热面色都变红了。
被周朝的三位君主视为有罪,也讽刺过太史公。
平庸地跟随别人,不是喝醉就是做梦吗?
仍然感到惭愧于死后被舞阳处死,背着地图进入秦宫。
注释:
- 齐桓:指春秋时期的齐国国君齐桓公,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首。
- 匡:纠正、整顿。
- 泱泱:形容广阔广大的样子。
- 束牲: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口。
- 歃(shà):古代祭祀或盟会时,在牲口口中滴上酒以示敬意。
- 管氏:指管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以辅佐齐桓公建立霸业著称。
- 邯郸门下客:指战国时期赵国的邯郸人,后成为魏国门下宾客。
- 登坛:登上高台,指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 刎(wěi)颈:自杀。
- 负图:背负着国家图谋而进入秦宫,表示有志于天下而不得施展。
赏析:
这首诗是许国佐在毗陵舟中怀念朋友罗贞卿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与无奈。首句直接点明主题,强调齐桓公的成就与影响;接着通过描述祭祀的场景,引出对管仲的赞誉;第三句则通过描绘邯郸门下客的形象,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与怀念。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含蓄,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又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