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仰衡门下,怅焉陟高岑。
采秀遗所思,日暮江流深。
忆昔春华媚,醉我嘉树林。
在贵岂忘贱,片言失南金。
如何诧霄壤,杂思伤滞淫。
不见钟子期,依谁拟赏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怀赵太史》。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
“偃仰衡门下,怅焉陟高岑。” —— 在这里,“偃仰”意味着放松或休息,而“衡门”是指简陋的门户,这里可能指作者居住的地方。”怅焉”表示作者因思念某人而产生的惆怅之情,而“陟高岑”则表达了作者登上高山,面对远方景色的感慨。

第二句:
“采秀遗所思,日暮江流深。” —— 这里描述了一种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处,仿佛自然界的美景能够慰藉人的内心。”采秀”可能指的是采摘山中的野花,”所思”则是作者心中的某种情感或记忆。”日暮江流深”则描绘了日落时分,江水显得更加深沉,增添了一份宁静和沉思的氛围。

第三、四、五句:
这三句都是回忆过去的事情。”忆昔春华媚,醉我嘉树林。” 这里回忆了过去春天的美好时光,”春华媚”形容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勃勃,而”嘉树林”则可能是一个充满美好回忆的地方。”在贵岂忘贱,片言失南金。” 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对于地位高低不计较的态度,以及因为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导致失去珍贵机会的遗憾。

第六、七句:
接下来的两句诗表达了一种感慨和怀旧之情。”如何诧霄壤,杂思伤滞淫。” 这里的”如何”表达了一种无法理解或无法接受的情绪,而”霄壤”则暗示着空间的距离。”杂思伤滞淫”则可能是指由于各种杂乱无章的想法而感到忧伤。

第八句:
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孤独和寻求知音的愿望。”不见钟子期,依谁拟赏音。” 这句诗引用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钟子期能听懂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之曲。这里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知音的心情,但又觉得难以找到这样的人。

赏析:
李白的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日暮江流深”,“采秀遗所思”,以及引用的春秋故事“钟子期”,都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李白诗歌中的佳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