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无成两鬓皤,可堪岁月易蹉跎。
宦途每感秋蓬客,世态偏惊春梦婆。
上国故人青眼少,东山高兴白云多。
何如束取琴书去,茅屋衡门掩翠萝。

偶书

万事无成两鬓皤,可堪岁月易蹉跎。

宦途每感秋蓬客,世态偏惊春梦婆。

上国故人青眼少,东山高兴白云多。

何如束取琴书去,茅屋衡门掩翠萝。

译文:
万事无成的我两鬓斑白,怎能承受岁月流逝的无情蹉跎。
官场生涯让我感到如同秋天的浮萍漂泊不定,世间百态让我时常惊醒梦中的惊恐。
在京城的老朋友眼中,我的才华难以得到认可,而隐居山林的朋友却有如白云般自在。
不如收拾好琴书,离开尘世的纷扰,回到那茅屋衡门之下,与翠萝为伴。

注释:

  1. 万事无成两鬓皤:形容年老体衰,头发花白。
  2. 宦途每感秋蓬客:形容仕途不顺,像秋蓬那样漂泊不定。
  3. 世态偏惊春梦婆:比喻世间的变迁无常,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安。
  4. 上国故人青眼少:指在京城的朋友中,赏识自己的不多。
  5. 东山高兴白云多:意指在东山上隐居的朋友很多,心情愉悦。
  6. 束取琴书去:意思是收起琴书,准备离开尘世,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7. 茅屋衡门掩翠萝:描述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通过描写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来表达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追求自由、简朴生活的向往。

赏析:
《偶书》是一首抒怀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喜爱和向往。首句“万事无成两鬓皤”直接点明了诗人的现状——年纪渐长,成就未显。这既是自评,也是对现实无奈的抒发。接下来两句“可堪岁月易蹉跎”更是深化了这种情感,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哀叹和个人无力改变命运的无奈。

诗中的“宦途”和“世态”分别代表了官场和世俗,这两个词组的对比使用,不仅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现状。诗人通过这些词汇传达了自己对官场的不满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担忧。

“上国故人青眼少”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在京城中遭遇的冷落和不被理解,这种孤独感让他倍感压力。然而,“东山高兴白云多”,这里“东山”指的是诗人在东山隐居的地方,“高兴白云多”则表达了他在那里得到了朋友的支持和陪伴。这种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结尾部分,“束取琴书去,茅屋衡门掩翠萝”是整首诗的情感归宿。它不仅是对前文情感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设想。诗人在这里表达了放下世俗名利,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这不仅是对个人生活态度的选择,也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思和批判。

《偶书》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理想生活的无限向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