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近南山,终日绝蹄鞅。
幸无形迹拘,烟霞惬真想。
时寻沮溺翁,酌酒共来往。
微雨夜来过,西畴禾黍长。
禾黍渐已长,我怀渐能广。
谁谓贵贱殊,千秋同草莽。
这首诗出自《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诗人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村居近南山,终日绝蹄鞅。(注释)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居住在靠近山的村庄,每天都过着平静的生活,没有车马的喧闹。”蹄鞅”是一种马具,用来装饰马匹。
幸无形迹拘,烟霞惬真想。(注释)这句话表明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的束缚,过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形迹拘”指的是外在的拘束和限制。
时寻沮溺翁,酌酒共来往。(注释)这句话描述了诗人经常去拜访一位名叫沮溺翁的朋友,两人一起饮酒聊天,分享生活的乐趣。”沮溺”是古代的一位隐士,他喜欢隐居山林,不问世事。
微雨夜来过,西畴禾黍长。(注释)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微雨过后,田野上的庄稼生长得非常茂盛。”西畴”指的是西部的农田,”禾黍”是指农作物,如稻米和黍子。
禾黍渐已长,我怀渐能广。(注释)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他的情怀逐渐开阔起来,能够容纳更多的东西。”我怀”指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广”意味着宽广、包容。
谁谓贵贱殊,千秋同草莽。(注释)这句话是对世人的一种讽刺和嘲笑,意思是说,无论贵贱高低,最终都归于平等,就像野草一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生存和繁衍。”千秋”表示很长时间,”同草莽”指都是野草。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以及对世俗纷争的超然态度。诗中的田园生活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同时,诗人也在诗中展现了自己的胸怀和气度,他以宽阔的心态面对世界,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