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方喧利口,聒聒了不休。
圣教贵无言,之汝欲何求。
吾观夸毗子,肤险良可羞。
大易著明训,括囊无怨尤。
【注释】
止言:止语,不要多说话。
喧利口:喧嚣、吵闹的嘴。
聒聒了不休:唠叨个不停。
圣教贵无言:圣教认为,圣人的言论贵在不言(不发议论)。
之汝:你。
吾观夸毗子:我看《尚书·大传》中记载,夸毗子是商朝的贤大夫。
肤险:肤浅。
之汝欲何求: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吾观夸毗子,肤险良可羞:我看了夸毗子的文章后,觉得他太浅薄,实在可耻。
大易著明训,括囊无怨尤: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见《系辞上》)又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见《说卦》)可见“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是很精深的,而《易经》又是一部深奥的哲学著作。因此孔子说:“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彖者,占也。爻者,警也。”(见《文言传》)又说:“书不尽言,言之不尽,言之不尽,意之难尽也。”(见《周礼注疏》)这就是说,书中的文字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读者要通过思考来加以体会。孔子又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见《论语·八佾》)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不说话,它只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万物都因此而生长。这里所说的“天”是指自然规律。孔子还说过:“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喜便辟而违义。”(见《季氏篇》)意思是说,君子能够顺应自然规律去等待天命,而小人却喜欢迎合权势去违犯常理。这些话都是孔子对“易”的解释。现在孔子说“大道隐于小成”,就是说,大道(指自然规律)隐藏在事物的表面之中。而《周易》这部书就是阐述这个道理的。所以孔颖达说:“此《系辞》之旨,圣人之至言也。故云‘易’。”又说:“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也。其在乎天谓之‘帝’,谓之‘王’,谓之‘长’,谓之‘大’,谓之‘优’,谓之‘尚’,谓之道也。下逮三五,谓之阴阳,谓之六律,谓之六律,谓之六律,谓之数也。及乎分而为四时,列而为五行,变而为龙虎,形而为万物,消息而成章矣。其在于人谓之仁,谓之义,谓之理也。及乎发而为三纲,陈而为五教,施而为六法,立而为君臣,设而为夫妇,造而为父子,形成而为仁义也。及其究之则为阴阳也。其为变也则以为吉凶也。”(见《正义》)可见《周易》这部书的内容丰富而又深刻。
括囊无怨尤:把心胸包得紧紧的,毫无怨恨。形容心地坦荡。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周易》的诗,诗人借题发挥,赞颂《周易》博大精深的哲理。
诗的开头两句:“世方喧利口,聒聒了不休。”“喧利口”,是说世间那些善于言辞的人(指那些好争论的人),总是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这两句诗是对那些好争论的人的讥讽。接着两句:“圣教贵无言,之汝欲何求。”这是说圣人的言论贵在不言(不发议论),你从我这里能得到什么呢?这两句诗是对那些善于辩论的人的一种劝诫。下面几句则是作者的赞颂之词:“吾观夸毗子,肤险良可羞。”“夸毗子”,是《尚书·大传》中记载的一个贤大夫的名字。《史记·赵世家》中有“夸父逐日”的传说,夸父原是一个巨人,因追赶太阳而渴死的故事。“夸毗子”当是“夸父子”误写,可能是一个贤大夫的名字。“肤险”,是肤浅的意思。“夸毗子”是一个贤明而有见识的人,但因为过于追求名利而变得肤浅,实在可耻。“大易著明训,括囊无怨尤。”这两句是说《周易》这本书包含着极其丰富深刻的哲理(即“明训”)。孔子曾说过:“书不尽言,言之不尽,言之不尽,意之难尽也。”“意之难尽”就是不能全部表达出来的意思,所以说《周易》是一部深奥的书,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其中的道理。最后两句:“括囊无怨尤。”这是说作者自己的胸怀十分坦荡,毫不计较得失,没有什么怨尤之心。这两句诗也是对那些善于辩论的人的一种劝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