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寂历自禅居,山下春光正祓除。
邻犬人归纤月后,木鱼风落妙香初。
萧疏远岫云林画,映带清流内史书。
乘兴寻师相赏处,笔床经案独踌躇。

注释:

三月三日,在古代有踏青赏春的习俗。泊:停船,这里指游览、游玩。虞山脚下,是诗人隐居之处。步寻:步行寻找。等慈师:即“等慈”,唐代僧人圆照的法号。不遇:没有遇到。

草堂(mù táng):诗人居住的地方。禅居:和尚住的房子。祓除:清除尘垢。祓,一种古代的仪式,用艾蒿或桃梗来驱邪避疫。

纤(qiān)月:形容月亮细小而明亮。人归:人们回家了。

木鱼(mù yú):佛家念经时敲击的器具。风落:风吹过。妙香初:美妙的香气刚刚飘散。

萧疏(xiāo shū): 稀疏。岫(xiù): 山峰。云林画:云雾缭绕的山林画卷。

映带(yìng dài): 互相衬托。清流内史:清幽的水道,暗指隐士生活的环境。

乘兴(chéng xìng): 兴致勃勃。相赏处:值得欣赏的地方,这里指诗人和师父共同欣赏的地方。

笔床(bǐ chuáng): 写字绘画用的矮凳。经案:书架上放经书的矮几。踌躇(cháo chú):犹豫不定。

赏析:

这是一首记游诗。首联写诗人于三月三日到虞山脚下游玩,发现草堂静寂,只有他一人在禅居里闲坐。颔联写山下春天的景象,人们已经离去,只留下纤月和木鱼声,以及随风飘散的美妙香气。颈联写诗人看到的自然景象,如云林画卷般的山水,清幽的水道,还有隐士的生活环境。尾联写诗人对这次出游的感受,他乘兴而行,来到师父常去的地方,却发现师父并没有在那里。他在这个地方停留了很久,思考了很多问题,但最终还是没有找到答案,只好独自徘徊在经案前。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他对人生、修行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让人深受启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