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士困形役,至人得天游。
尸居一室间,心已历九州。
所以驱牛翁,不肯饮下流。
翩翩九苞凤,饮啄昆仑丘。
一飞下虞廷,再鸣止岐周。
瑞物不世出,安用罗网求。
下士困形役,至人得天游。
尸居一室间,心已历九州。
所以驱牛翁,不肯饮下流。
翩翩九苞凤,饮啄昆仑丘。
一飞下虞廷,再鸣止岐周。
瑞物不世出,安用罗网求。
翻译:
下士(地位低下的人)被身不由己地束缚,至人能与自然为友。
他们像尸体一样在一间屋子里呆着,但内心早已走过了九州大地。
所以那些驱赶牛马的农夫,也不愿喝那低贱的水。
那些翱翔于天空的九色凤凰,栖息在昆仑之巅。
一次飞翔下来到达虞舜的朝廷,二次鸣叫则止息在岐山、周原之间。
世间罕见的珍奇之物,何必再用罗网去捕捉?
注释:
下士:指卑贱者,这里指平民百姓或地位低下的人。
至人:指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通常是指仙人或隐士。
尸居一室间:形容生活简朴,如同死人一般。
心已历九州:比喻内心已经经历世事沧桑,对世界有了深刻的了解。
驱牛翁:驱赶牲畜的老农。
罗网求:指用网捕捉鸟儿,这里比喻追求功名利禄,如同猎人捕猎猎物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九苞凤的形象描写和对其特性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下士困形役”,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普通人的困境和无助。这里的“下士”指的是平民百姓或者地位低下的人,他们往往身不由己,被迫接受各种束缚和压迫。而“至人得天游”则表达了作者对那种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这种生活状态仿佛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可以随心所欲地遨游在天地之间。
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那些像尸体一样呆在屋里却内心充满智慧的人。他们虽然没有身体,但是内心却经历了九州大地的变化,对于世界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描述既体现了诗人对普通人的同情和理解,又展现了他们的智慧和见识。
诗人转向了那些驱赶牛马的老农。虽然他们是凡人,但是他们却有着高尚的品质——不愿意喝那低贱的水。这暗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品质在古代社会是非常值得称赞和推崇的。
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那些翱翔于天空的九色凤凰。这些凤凰代表着高贵、优雅和力量。它们栖息在昆仑之巅,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而它们一次飞翔下来到虞舜的朝廷,两次鸣叫则止息在岐山、周原之间,这样的行为也暗示了他们追求高洁、独立和自由的品格。
诗人以“瑞物不世出,安用罗网求”来结束全诗。这里的“瑞物”指的是世间罕见的珍奇之物,而“罗网求”则是指用网捕捉鸟儿。这种比喻意味着那些拥有真正价值的人并不需要借助外力来获得,而是应该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可。
这首诗通过对九苞凤等象征性事物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