巉岩孤寺倚中霄,伐鼓鸣金尚早朝。
长占山光茅搆屋,平分野色竹为桥。
凭谁作主惟看月,看客频来亦惧潮。
沧海几更尘世在,山灵何意晚相招。
【注释】
巉岩:高耸险峻。孤寺:单人寺庙。倚中霄:直插云霄,形容山寺之高。伐鼓鸣金:古代用鼓和金属乐器奏乐,这里指僧人上早朝的钟鼓之声。长占:长久占据。山光:山峰景色。茅屋:用茅草盖成的屋子。平分野色竹为桥:把竹子砍成小段作为桥梁,使桥横跨于山间。凭谁作主:任凭谁来主宰。惟看月:只依靠月亮来主宰。看客频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亦惧潮:也害怕潮水涌来。沧海几更:大海已经经历了多少次变迁?尘世:人间。山灵:山神。晚相招:在傍晚时分邀请。
【赏析】
这首诗写山寺与海景。诗一开篇就写山寺之高耸入云,直插云霄;然后写诗人登临山巅远眺海景,只见海天相接,茫茫无际,而那群峰起伏,犹如山峦之上又添了无数座山峰,于是诗人不禁想起“独行海上望天涯”的情景。接下来三联则描绘了更为广阔的自然景观。前两联描写山寺之高、海景之阔,第三句转入对山寺本身的描写。“长占山光茅構屋”写诗人登上山顶后,看到山上有座茅屋,它占据了整个山峰。“平分野色竹为桥”一句,是说那座茅屋旁边,有一条由竹子搭建的桥梁,横穿山野。“凭谁作主惟看月”写诗人登上山顶之后,看到天空一轮明月高悬于天际,于是诗人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曾说过的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此诗人不禁想到自己此时身在何处,是不是也在仰望着明月。“看客频来亦惧潮”一句,诗人想到,自己如此地仰视着天上的明月,而那些欣赏美景的人都是从山下赶来的。而当夜深人静之时,那些观赏的人也会纷纷离去,那么自己岂不要面对孤独的月光吗?因此诗人不由得担忧起来。末联“沧海几更尘世间”一句,是说海天之间,沧海桑田,变化无穷。而那片沧海之中,是否还有自己的家园?“山灵何意晚相招”,这一句是作者的疑问。他不知道山神到底有没有把自己当作它的子民,还是仅仅把我当作一个过路人而已。
整首诗歌意境高远,语言简洁明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