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僻地也宽宽,与客相携坐月欢。
兴剧但知怜晚翠,醉馀那问正谁冠。
方贪秋色宜登眺,又觉松涛欲报寒。
其奈桔槔随处是,黍禾未并茱萸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的内容大致理解,如内容、观点、中心论点等,然后把握诗人的写作意图,注意作者在诗中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比如用典、反问、排比等。在此基础上,再理解诗中所包含的情感。
甲申,即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登高时苦旱:登高望远时天正干旱无雨。前山僻地也宽宽,与客相携坐月欢。兴剧但知怜晚翠,醉馀那问正谁冠。方贪秋色宜登眺,又觉松涛欲报寒。其奈桔槔随处是,黍禾未并茱萸看。
“前山僻地也宽宽,与客相携坐月欢。”意思是说,前山虽然偏远,却很开阔。我和客人一起赏景,十分高兴。“兴剧但知怜晚翠,醉馀那问正谁冠?”意思是说,高兴的时候只知欣赏晚翠,醉酒之后哪还管什么戴花。“方贪秋色宜登眺,又觉松涛欲报寒。”意思是说,正想欣赏秋天的景色,忽然听到松涛阵阵作响,好像在报告天气转冷了。“其奈桔槔随处是,黍禾未并茱萸看。”意思是说,可无奈的是,到处都有桔槔,庄稼还没有成熟,只能远远眺望茱萸红了。
赏析:
此诗写于中秋佳节,诗人登上高丘远望而感到苦旱之甚。首句点明节令,次句写登高时的愉快心情。三四句写饮酒赏月的兴致,五六句写秋风渐起,松林飒飒之声,似乎在催促着收割的季节到来。七八句写自己对丰收之年的渴望和对现实景象的失望。结尾两句写远处稻田里插满稻谷,而自家的田地里却没有收获的景象。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封建文人在封建社会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前山虽偏僻却很开阔(或“环境虽幽静但却不孤寂”)②登高时天正在干旱无雨(或“登高时天正大旱无雨”)③兴剧时只知道欣赏晚翠,喝醉后不知道是谁戴的花(或“高兴的时候只知欣赏晚翠,喝多了酒也不知道是谁戴的花”)④秋天来了,松林飒飒,好像在催人割麦子(或“秋天来临了,松林发出飒飒的声音,好像在催促人们去收麦子”)⑤可是眼前处处都是桔槔,而自己的庄稼还没有收割完(或“可是眼前到处都能看到桔槔,而自己的庄稼还没收割完”)⑥秋天来了,稻谷已经成熟,但是自己家里却一点也没有收获(或“秋天来了,稻谷已经成熟了,但是我的家里却一点也没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