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雨洒芳澍,柔桑低绿枝。
暖闺看蚁候,晓閤把筐时。
吴俗新开业,邠风旧咏诗。
敝裘惭季子,赖吐玉蚕丝。

【注释】

治:养。蚕吐丝作茧,人取茧丝织绸。

芳澍:芳香细雨。

柔桑:嫩桑叶。

蚁候:蚂蚁的食量。蚁候,指蚕食量的大小。

晓閤:清晨关上门户的意思。把筐时:收蚕箔。

吴俗:吴地风俗。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邠风: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彬县。

季子:春秋时吴国大夫季札的尊称。季札曾出使鲁国、晋国、齐国等国,为中原各国所重。后以“季子”代指有德行的人。

吐玉:《诗·大雅·韩奕》中有“韩侯锡兹祉,尚之以无瑕,既封既锡,永锡难休,奄受北国,因以其封。”毛传:“锡,赐也;祉,福也。其国者何?韩侯之国也。”后来用“锡”比喻赐予,“赐”比喻赠送。此处指赠人丝织品。

【赏析】

《内人治蚕一首》,写一位女子养蚕缫丝,织成绸缎,以供朝廷赏赐,表现了封建时代妇女劳动生活的一面。

首联“灵雨洒芳澍,柔桑低绿枝”。灵雨,即甘霖。甘雨滋润万物,故称灵雨。芳澍,甘润的雨水。此句写春雨绵绵,滋润着桑树。柔桑,指嫩桑叶。这一句是说,春雨滋润着桑树的绿叶和嫩叶,使它们低垂下来,显得十分柔弱。“芳澍”与“柔桑”,都是对春天景色的描写。“灵雨洒芳澍”,“芳澍”与“灵雨”相映衬,都写出了春雨的生机勃勃。“柔桑低绿枝”是说,桑树的绿叶和嫩叶低垂下来,像少女的头发一样柔软而飘逸。“低”,是下垂的意思。“柔桑”,指嫩桑叶。这一联是对春天景色的描写。上句写春雨,下句写春天的景致,两联互相呼应。“芳澍”、“柔桑”这两个词语,都带有感情色彩,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颔联“暖闺看蚁候,晓閤把筐时”。“暖闺”指温暖的卧室。“蚁候”即蚂蚁的食量,也指蚕食量的大小。这句的意思是说,在温暖的卧室里看着一群群的蚂蚁在蚕房中寻找食物(桑叶)。“蚁候”一词,既形容了蚂蚁觅食的动作,又描绘了蚕食桑叶的情景,使人感到生动、逼真。“晓閤把筐时”,意思是早晨关门的时候,把筐收起来。这一句是说,早上关上门户的时候,把蚕箔收起来。“把筐时”,就是收拢蚕箔的时候,“筐”是盛放蚕箔的工具。《诗经.小雅.甫田》中有“载胥及冦,二女同车”的句子,其中的“载胥及冦”,指的是把筐收起来,与这里的“把筐时”意思相近。这两句是说,早上关上门户的时候,把筐收起来。

颈联“吴俗新开业,邠风旧咏诗”。“吴俗”,这里指江浙一带的风俗。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其中“人杰地灵”一句中的“地灵”是指这个地方的土地肥沃,出产丰富,人才辈出。“吴俗”,指江浙一带的风俗,这一句是说,江浙一带的风俗,刚刚开垦土地,种上了桑树。“豳风”,指周文王时的民歌风格。“咏诗”,指吟咏诗歌。这一句意思是说,周文王时的民歌风格已经流传很久了,人们一直在吟咏诗歌。这两句是说,江浙一带的风俗刚刚开垦土地,种上了桑树,而周文王时的人们已经在吟咏诗歌了。

尾联“敝裘惭季子,赖吐玉蚕丝”。“季子”指的是春秋时吴国大夫季札。季札曾出使鲁国、晋国、齐国等国,为中原各国所重。他善于结交朋友,受到人们的尊敬。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破旧的外衣惭愧于季札那样的有德行的人。“季子”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季札的尊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的破旧的外衣惭愧于季札那样有德行的人。“赖”,依赖、依靠之意。“吐玉”,指吐出珍贵的丝织品。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自己能够依赖吐出珍贵的丝织品来维持生计。“赖吐玉蚕丝”,是说,自己能够依赖吐出珍贵的丝织品来维持生计。

这首诗是描写蚕妇的生活情景的。首联写她养蚕缫丝,织成绸缎,以供朝廷赏赐;颔联写在温暖明亮的卧室里看着蚂蚁觅食的情景;颈联写江浙一带的风俗刚刚开垦土地种上了桑树,而周文王时的人们已经在吟咏诗歌;末联写自己的破旧外衣惭愧于季札那样的有德行的人,能够依赖吐出珍贵的丝织品来维持生计。全诗通过写蚕妇的生活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