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岭俄看出,西林忽见归。
却同河并湿,如与雁俱飞。
海影能栖鬓,天光爱惹衣。
庾公谁欲寐,终夜启江扉。

月咏十五首

风满真能动,云轻幸不遮。携光开万里,飘影驻千家。赏析:黄省曾的《月咏十五首·其十二》是一组描绘月亮美景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亮的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追求。

首诗“东岭俄看出,西林忽见归”,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月亮从东岭升起,逐渐消失在西林的景象。这里的“俄看出”、“忽见归”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使月亮仿佛有了生命,随着山岭的变化而出现、消失,富有诗意。同时,这也体现了月亮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

第二句“却同河并湿,如与雁俱飞”,则转向了月亮与水的相互作用。诗人观察到水面上月光与水汽交织成一片朦胧的景象,宛如一群大雁在空中飞翔。这种描写既表现了月亮的温柔,也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

接下来一句“海影能栖鬓,天光爱惹衣”,则将焦点转移到了月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上。海水映照的月影如同落在了人的鬓发上,天空中的月光则轻轻拂过人们的衣裳,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感觉。这不仅是对月亮美丽景色的赞美,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庾公谁欲寐,终夜启江扉”,则引入了一个历史人物——庾信。这里用庾信的形象来象征诗人自己,表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纷扰,追求内心平静的愿望。庾信作为南朝梁元帝的大臣,一生多难,但依然保持高洁的品格。这种形象不仅增添了诗句的文化内涵,也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

最后一句“终夜启江扉”,则是对前文的一种呼应。通过“终夜启江扉”,诗人似乎在暗示自己一直在关注着月亮的变幻,同时也象征着自己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追求。这样的结尾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诗人的情感寄托。

通过对《月咏十五首》的分析,可以看出黄省曾在创作中注重情感的真实流露和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他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联想,将月亮的美丽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