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冷光含石,烟消影挂松。
似知随野杖,疑特赴山钟。
愁恨三千丈,楼台一万重。
不分江海阔,处处影虚容。

【赏析】

此诗为咏物而作,借咏月以写怀。首联描写月色,颔联刻画月影,颈联抒发情感,尾联抒发思绪。全诗意境清幽,富有哲理,是一首咏物言志的好诗。

“泉冷光含石”,泉水清凉,月光照在石头上,使石头显得更加晶莹剔透。这里的“泉”和“石”都是自然之物,它们静静地存在于大自然中,无需人为的修饰,就能展现出它们独特的美。

“烟消影挂松”,夜幕降临,烟雾散去,松树的影子映在月光下,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烟”和“松”都是自然界的元素,它们在月光的照射下,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似知随野杖,疑特赴山钟”,月似乎知道人们的心情,陪伴着野路的行人;月仿佛特意奔赴山林间的古钟声。这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月亮以生动的形态,使其仿佛有了生命和感情,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愁恨三千丈,楼台一万重”,诗人的忧愁和怨恨就像这无尽的山峦一样高不可攀,令人感到压抑和窒息。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社会矛盾的尖锐性。

“不分江海阔,处处影虚容”,无论江海有多宽广,都无法与月影相比;无论何处都有月亮的身影,但影子却总是那么模糊和虚无。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月亮的永恒和不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它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