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平白首慕,张景在孺惇。
母子本天爱,哀毁何足论。
自从往冬来,抱疚闭文园。
绿酒不能御,强勉进麋餐。
肤末向柴稿,仅尔载营魂。
谁能问穷巷,风木自晨昏。
司马青云上,千里使相存。
洒涕扣灵席,诏我泉下萱。
华灯炳清幕,旨醴上虚尊。
【注释】
(1)往冬母氏:指母亲。
(2)奄弃:突然离去。
(3)大司马,官名。
(4)原明湛公:即原明湛,字公。
(5)南都:指东汉末年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0年),汉献帝从洛阳迁都于许昌,称为“南都”。
(6)遣书吊慰:派人送信安慰。
(7)感激:感激之情。
(8)何足论:不值得一提。
(9)文园:汉赋家司马相如的别墅,在今四川新都县境内。
(10)麋餐:麋鹿之肉。这里指粗劣的食物。
(11)肤末:皮肤上残留的毛发。柴稿,柴草之类。
(12)营魂:魂魄离散。
(13)风木:比喻父母。
(14)司马青云上:指司马相如为汉成帝侍中时,因上书陈事得罪,被免为孝文园令,所以用“司马青云”来比喻他。
(15)使相存:派使者去慰问。
(16)洒涕:眼泪直流。
(17)泉下萱:墓前萱花,象征母亲,借以表达思念之情。
(18)华灯:华丽的灯烛。
(19)清幕:明亮的帐幕。
(20)旨醴:美酒。
【赏析】
这首诗是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作者从长安回到故乡,途经南都时作的一首诗。诗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无限思念和对亲人朋友的深情厚谊。全诗语言简练含蓄,情感真挚深沉。
第一句说:“母亲去世了,我多么怀念她啊,张景在孺惇(音同‘敦’)。”这里的“母亲去世”、“张景”,是指诗人的母亲和友人张景。“孺惇”是张景的字。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失去母亲的悲痛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与张景的深厚友情。
第二句说:“母子之间本来天性就相互爱护,哀伤痛哭又怎么值得提及呢?”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也表现了他对待生死的坦然态度。
第三句说:“自从那年冬天母亲去世以来,我就一直在忧愁之中,闭门谢客,远离尘嚣。”这一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孤独。
第四句说:“绿酒不能解忧,只好勉为其难地吃了些糙米充饥。”这一句反映了诗人生活上的困顿和无奈。
第五句说:“我的皮肤上还有残留的毛发,只能勉强支撑着身体前行,心中充满悲伤。”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第六句说:“谁能问我这样一个穷巷里的人,风中的梧桐树总是自晨昏而不息。”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孤独命运的感叹和无奈。
第七、八句说:“司马相如曾青云直上,现在派使者前来慰问,请允许我在灵前敬献一杯清水吧。”这一句既是对逝去亲人的追思,也是对生者的一种鼓励。
第九句说:“华灯璀璨,照亮了华丽的帐篷;美酒醇香,献给远方的亲朋。”这一句既是对逝去亲人的回忆,也是对生者的一种祝福。
第十句说:“谁能问我这样一个穷巷里的人?”这是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第十一句说:“风中的梧桐树总是自晨昏而不息。”这是诗人对生者的一种祝福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