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已春转,今朝岁为除。
绿酒樽屡空,清霜镜何馀。
自隐吴宫前,十载芳萝居。
节抱齐鲁连,辞探楚三闾。
千金赋不买,当垆困相如。
囊无一文钱,徒诵万卷书。
萧条扬雄宅,颇有问字车。
昨解学士雁,今剖英王鱼。
四海雄豪人,投札问草芦。
凤览不可缚,鸿情讵能羁。
九州一何隘,丈夫气安舒。
叹息成烟虹,浩荡横高虚。
时著白纶巾,远驾蓝田舆。
明月来青山,流辉特欢予。
手持七斗剑,身披紫霞裾。
人生不得意,去去渭川渔。
《除日言怀一首》是明代诗人黄省曾创作的一首诗,原文如下:
大地已春转,今朝岁为除。
绿酒樽屡空,清霜镜何馀。
自隐吴宫前,十载芳萝居。
节抱齐鲁连,辞探楚三闾。
千金赋不买,当垆困相如。
囊无一文钱,徒诵万卷书。
萧条扬雄宅,颇有问字车。
昨解学士雁,今剖英王鱼。
四海雄豪人,投札问草芦。
凤览不可缚,鸿情讵能羁。
九州一何隘,丈夫气安舒。
叹息成烟虹,浩荡横高虚。
时著白纶巾,远驾蓝田舆。
明月来青山,流辉特欢予。
手持七斗剑,身披紫霞裾。
人生不得意,去去渭川渔。
接下来将逐一对这首诗进行解析和翻译:
- 首句“大地已春转”:表达了春天的到来,大地开始回暖,万物复苏。
- 第二句“今朝岁为除”:这里的“除”是指农历的除夕夜,意味着新的一年即将开始。
- 第三句“绿酒樽屡空”:指家中的酒已经喝得差不多了,暗示节日期间饮酒的习俗。
- 第四句“清霜镜何馀”:形容家中的镜子因长时间没有擦拭而显得清晰明亮。这里可能也暗指节日的结束和新的开始。
- 第五至第八句:描述了诗人在节日期间的活动和感受。其中“自隐吴宫前”可能指的是诗人隐居于吴地(苏州)的住所;“十载芳萝居”则表明他在此住了十年。
- 第九句“节抱齐鲁连”:这里的“齐鲁”是古代的两个地区,山东和河南,可能暗示着诗人在这两个地区的交界处或附近生活过。
- 第十句“辞探楚三闾”:屈原是楚国的伟大诗人,三闾是他的封号之一。这句可能是在表达诗人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与屈原相似。
- 第十一至第十四句:继续描绘节日后的生活。其中“千金赋不买”可能表达了诗人对财富的淡泊;“当垆困相如”则可能描述了一个卖酒的场景,以及诗人在其中的经历。
- 第十五句“囊无一文钱”:可能暗示了诗人生活贫困,甚至可能借钱度日。
- 第十六句“徒诵万卷书”:尽管贫穷,但诗人仍坚持读书学习。
- 第十七到第二十四句:进一步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境界。从对家乡的怀念到对远方朋友的问候,再到对自身境遇的反思,诗人的情感复杂而深沉。
- 最后两句“九州一何隘,丈夫气安舒”: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现状的担忧和对个人抱负的坚持。他认为国家虽然广阔,但仍然有许多局限,而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信。
- 结尾两句“叹息成烟虹,浩荡横高虚”:诗人以烟虹比喻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了一种超脱和宏大的境界。
- 最后两句“时著白纶巾,远驾蓝田舆”:通过描述自己佩戴白色头巾、驾驭蓝田玉制成的车子的形象,展现了诗人追求高雅和远离尘世的愿望。
- 最后两句“明月来青山,流辉特欢予”:诗人用明月和青山来象征美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自己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望。
- 最后两句“手持七斗剑,身披紫霞裾”:这里的“七斗剑”和“紫霞裾”都是道教中的宝物和仙服的象征,可能暗示诗人追求超凡脱俗的理想。
- 最后两句“人生不得意,去去渭川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看法,认为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像渭水之滨的渔夫一样,悠然自得地度过余生。
这首诗通过对节日前后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抱负。从对节日的喜悦到对现实的无奈,再到对理想的追求,诗人的情感变化丰富而深刻。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个人品格的追求,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