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关南下是乡关,二十辞家六十还。
行李萧条书剑在,乡音如故鬓毛斑。
倦来小憩松间石,兴到遥看马上山。
香火祠前问丞相,几人未老得身闲。

大庾关南下是乡关,

二十辞家六十还。

行李萧条书剑在,

乡音如故鬓毛斑。

倦来小憩松间石,

兴到遥看马上山。

香火祠前问丞相,

几人未老得身闲。

接下来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句释义
  • “过大庾关南下是乡关,二十辞家六十还。”
    “过大庾关”指的是通过历史上著名的大庾岭,这是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关口。“南下是乡关”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二十辞家六十还”反映了作者离开家乡已久,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返回。
  • “行李萧条书剑在,乡音如故鬓毛斑。”
    “行李萧条书剑在”说明诗人携带着简单的行囊,虽然简陋,但书中的知识和剑象征着他的学识和武艺。“乡音如故鬓毛斑”表明尽管时间流逝,但故乡的声音和亲切的记忆依然清晰。
  • “倦来小憩松间石,兴到遥看马上山。”
    “倦来小憩松间石”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感到疲倦时选择在松间休息的情景。“兴到遥看马上山”则表现了诗人心情愉悦时的远望,可能是在想象自己驰骋于山野之间。
  • “香火祠前问丞相,几人未老得身闲。”
    “香火祠前问丞相”暗示了诗人可能曾在某个与历史人物有关的祠庙前进行过参拜或询问。“几人未老得身闲”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希望自己还能保持健康和自由的状态。
  1. 作品背景
  • 《过大庾岭》是明朝江源的作品。江源生活在一个文人辈出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诗坛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江源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歌也反映了这一时代的风貌。
  • 大庾岭位于江西省大余县,是古代的一个重要关隘。历史上的大庾岭不仅是军事要地,也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过大庾岭》这首诗可能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大庾岭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故乡、过去时光和未来生活的感慨。
  1. 赏析
  • 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每个词句都仿佛是一帧静止的画面,让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个生动的场景。例如,“行李萧条书剑在,乡音如故鬓毛斑”描绘了一个即将回到故乡的游子的形象,充满了怀旧和期待的情感。
  •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抒情的方式,展示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的流动构成了诗歌的内在节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波动。
  • 在艺术形式上,这首诗采用了传统的五言绝句形式,使得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乡音如故鬓毛斑”,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1. 创作背景
  • 《过大庾岭》创作于明朝时期,那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开放,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频繁。在这种环境下,许多文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 大庾岭作为当时的名胜古迹,吸引了众多文人前来游览和赋诗。江源可能是在一次游览大庾岭后,被其壮丽景色所打动,从而创作了这首《过大庾岭》。
  • 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归隐和追求自由生活的态度。在明朝时期,许多文人都渴望摆脱官场的束缚,过一种简单自然的生活。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