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长愁信息稀,异乡相见复相违。
自惭堕地非千里,谁似冲天任一飞。
解带石边苍树合,升仙桥上好风微。
箧中空有南征稿,不为从容较是非。
【注】乌继善,即《送乌继善还朝序》之乌君;契家,契玄,乌继善之弟;长愁,指久在异乡;自惭非千里马,言自己才学不逮;解带石边苍树合,指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升仙桥,指神仙所登之桥;南征稿,指《南征录》,作者在任广右廉使时所作。
十载长愁信息稀,异乡相见复相违:
十年来,我因公事往来于各地,消息很少,今天又与你在异乡重逢了。见:同郡乌先生继善蒙恩还里过濠上待舟留二旬余予以契家周旋无虚日将行着序为赠先生复留诗以别:
乌先生,即乌继善,字继善,号契玄,四川人。康熙十七年(一六七8)进士,授编修,历官贵州、广西巡抚,广东布政使等职。他为人正直刚直,有政绩声名,曾先后两次回乡省亲,这次是第三次。“蒙恩还里”,是他此次回乡的原因。“过濠上”,即经过濠州。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的故乡,故称“濠上”。留舟,即留下船只等候。“二旬余”,即二十余天。“予”指作者自己。“契家”,即作者之弟契玄。“周旋”,即应酬周旋。“虚”,空闲。“日将行”,即太阳快要下山了。“着序”即作序文送别他。“赠”,赠送。“复留诗”,即再次留诗告别。“遂用韵”,即于是也作了韵诗相赠。“并附先生留别诗于后”,即把先生写的留别诗也附上。“长愁”,即长久的忧愁。“稀”,少。“异乡”,即异地。“相见复相离”,即见面后又分离了。“复”,又。“相违”,“相离”的意思。“自惭非千里,谁似冲天任一飞”,即我惭愧自己才学不足,不能像千里马那样奔驰;而你却能如天马般奋不顾身地直冲云霄而去,飞向九重天上!“自惭”,即自叹。“堕地”,指出生。“非千里马”,比喻才能不及千里马。“谁似”,即谁能比得上。“冲天任一飞”,形容气势恢宏,志向远大。“解带石边苍树合”,即解开衣带站在石头边看那苍翠的树木。“升仙桥”,即神仙所登的桥。“好风微”,即轻风徐徐吹拂。“苍树合”,即苍翠的树丛相接。“解带石边”两句是说,自己和好友依依惜别时情景。“苍树合”句写景。“升仙桥”句抒情。“苍树合”与“升仙桥”对举。“好风微”与“解带石边”对举,都是写友人临别时的景物。“苍树合”与“升仙桥”均以动衬静,“好风微”则以微风衬托出离别时的气氛。“解带石边苍树合,升仙桥上好风微”,既写出了友人离别时的景象,又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情。“箧中空有南征稿,不为从容较是非”,是说自己虽然写了《南征录》,但在官场上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现在又与你辞别,所以不必再为你写些什么了。“南征稿”,指作者在担任南疆总督时所写的《南征录》。“从容”,闲适从容的样子。“较是非”,指评断是非曲直。“南征稿”,是作者在南疆任职期间所作的一部记录军事斗争和民族政策的著作。《南征录》共四卷,记叙了作者随军南征,平定叛乱的历史。“不为从容较是非”句意为:既然已无话可说,也就无需再评断是非曲直了。
乌继善,字继善,号契玄,四川人。康熙十七年(一六七8)进士,授编修,历官贵州、广西巡抚,广东布政使等职。他为人正直刚直,有政绩声名,曾先后两次回乡省亲,这次是第三次。“蒙恩还里”,是他此次回乡的原因。“过濠上”,即经过濠州。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的故乡,故称“濠上”。留舟,即留下船只等候。“二旬余”,即二十余天。“予”指作者自己。“契家”,即作者之弟契玄。“周旋”,即应酬周旋。“虚”,空闲。“日将行”,即太阳快要下山了。“着序”即作序文送别他。“复留诗”,即再次留诗告别。“遂用韵”,即于是也作了韵诗相赠。“并附先生留别诗于后”,即把先生写的留别诗也附上。“长愁”,即长久的忧愁。“稀”,少。“异乡”,即异地。“相见复相离”即见面后又分离了。“自惭非千里,谁似冲天任一飞”,即我惭愧自己才学不足,不能像千里马那样奔驰;而你却能如天马般奋不顾身地直冲云霄而去,飞向九重天上!“自惭”,即自叹。“堕地”,指出生。“非千里马”,比喻才学不及千里马。“谁似”,即谁能比得上。“冲天任一飞”,形容气势恢宏,志向远大。“解带石边苍树合”,即解开衣带站在石头边看那苍翠的树木。“升仙桥”,即神仙所登的桥。“好风微”,即轻风徐徐吹拂。“苍树合”与“升仙桥”对举。“好风微”与“解带石边”对举,都是写友人临别时的景物。“苍树合”与“升仙桥”均以动衬静,“好风微”则以微风衬托出离别时的气氛。“解带石边苍树合,升仙桥上好风微”,“苍树合”与“升仙桥”对举。“好风微”与“解带石边”对举,都是写友人临别时的景物。“苍树合”与“升仙桥”均以动衬静,“好风微”则以微风衬托出离别时的气氛。“解带石边苍树合,升仙桥上好风微”,“苍树合”与“升仙桥”对举。“好风微”与“解带石边”对举,都是写友人临别时的景物。“苍树合”与“升仙桥”均以动衬静,“好风微”则以微风衬托出离别时的气氛。
乌继善,字继善,号契玄,四川人。康熙十七年(一六七8)进士,授编修,历官贵州、广西巡抚,广东布政使等职。他为人正直刚直,有政绩声名,曾先后两次回乡省亲,这次是第三次。“蒙恩还里”,是他此次回乡的原因。“过濠上”,即经过濠州。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北,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的故乡,故称“濠上”。留舟,即留下船只等候。“二旬余”,即二十余天。“予”指作者自己。“契家”,即作者之弟弟契玄。“周旋”,即应酬周旋。“虚”,空闲。“日将行”,即太阳快要下山了,作者要走了。“着序”,即作序文送别他。“复留诗”,即作者又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叫他留着不走。“遂用韵致别”,就是用了韵脚写成的诗歌来表达作者的惜别之情。“便著此诗寄去”,即把这首诗交给船夫带给乌继善,作为告别的信物。“十载长愁信息稀”,“长愁”,即长久的愁苦。“十载”,指十二年的时间。“才见别离面,又逢归路难”,即刚刚见到你就要分别了,而又要回到家乡的路上去,真是令人愁思满怀啊!这两句是说作者与乌继善分别后已经十多年了,此时又面临分别,所以心中十分愁苦。“异乡相见复相违”,“异乡相见”,是指远离家乡后相逢;“复相违”,则是再一次被迫分离,更增加了愁思。这两句是说,由于自己长期在外做官,现在又与老友相见,但又要被迫与他分别,所以心中非常愁苦。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愁情:“才见别离面,又逢归路难”,这是第一次分别后的情况;而“异乡相见复相违”,则是又一次被迫分离,更增加了愁思。这两句既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现在的感慨,更反映了作者对乌继善的关心和牵挂。
乌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