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来访浣花翁,座席红翻芍药风。
樽酒可能如北海,瓣香何敢儗南丰。
鹧鸪声隔千山远,燕子泥香一径融。
笑我浮生空潦倒,斯文多幸付诸公。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技巧鉴赏。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类型题的特点,结合写作背景、相关典故及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来分析,然后按要求作答即可。

(1)

首句中的“春深”是说春天到了深浓的季节,“来访”即来到浣花溪畔的草堂。浣花溪在成都市西门外,杜甫在此居住过。诗人以浣花溪起兴,抒发对友人的敬慕之情:我来到这风景秀丽的地方,是为了拜访你。“座席红翻芍药风”,座席指座位,座席上盛开着红芍药,香气扑鼻而来。诗人用“翻”、“可能”等字表现了芍药开得旺盛,色彩艳丽。

(2)

“樽酒”一句,写与余德载饮酒畅谈的情景。“尊酒”,酒杯。“北海”,指唐代名将李靖,他曾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他曾任北海郡太守,后因事免官。这里代指余德载。北海是当时著名的酒家,诗人以此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敬重。

(3)

“瓣香”两句,写赠友之诗。“瓣香”指花上的花瓣。“儗”,同“拟”。南丰为江西丰城地名,也是诗人晚年的居地。诗人自比南丰,说自己不敢与友人相提并论。“鹧鸪声隔千山远,燕子泥融一径融”,写景状物,富有情趣。鹧鸪鸟鸣之声隔着重重山峰也听得见,燕子筑巢时泥土融化,小道变得柔软。

(4)

“笑我”两句,直抒胸臆。“浮生”即虚度的人生,“潦倒”,穷困失意。诗人感叹自己一生无所作为,没有多少成就,而余德载却能为国建功立业,为国家效力,所以诗人感到十分幸运。诗人最后以“斯文多幸付诸公”结束全篇。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到成都后写给好友余德载的信,表达了对余德载的敬慕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诗的开头两句,点出“访”字,表明是专程来访。“春深”二字则交代了来访的时间。浣花溪在成都西门外,杜甫曾在这里居住过,因此这里既是诗人的故地,又是诗人结交朋友的场所。

第三联是全诗的重心,写两人的交往情景。“樽酒”两句,写与余德载饮酒畅谈的情景。“尊酒”指酒杯里的美酒。“北海”,指唐代名将李靖,他曾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靖曾任北海郡太守,但因为事被免官。这里代指余德载。“北海”是当时著名的酒家,这里用来表示对友人的尊重。“瓣香”两句,写赠友之诗。“瓣香”指花上的花瓣。“儗”,同“拟”。南丰为江西丰城地名,也是诗人晚年的居地。诗人自比南丰,说自已不敢与友人相提并论。“鹧鸪声隔千山远,燕子泥融一径融”,写景状物,富有情趣。鹧鸪鸟鸣之声隔着重重山峰也听得见,燕子筑巢时泥土融化,小道变得柔软。

第四联是全诗的收尾之处,抒发自己的感慨。“笑我”,承前启下,由前面的“浮生”转到这里。“浮生”即虚度的人生,诗人用一个“笑”字写出了自己的感慨之情。“多幸”,是说有幸。诗人感叹自己一生无所作为,没有多少成就,而余德载却能为国建功立业,为国家效力,所以诗人感到十分幸运。

【答案】

译文:

春天到来的时候去看望浣花翁,他的座位旁盛开着红花,仿佛闻到了芍药芬芳。我虽然不能像北海一样有酒量豪饮、挥斥方遒的气概。但我可以像南方丰城的南丰人一样,把诗献给余德载。鹧鸪声隔千山远传来,燕子筑巢时泥土融化,小道变得柔软。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到成都之后写给好友的朋友的一封信,表达了对余德载的敬意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诗的开头两句,点出“访”字,表明是专程来访。“春深”,表明了访问的时间。浣花溪在成都西门外,杜甫曾在这里居住过,因此这里既是诗人的故地,又是诗人结交朋友的场所。

第三联是全诗的重心,写两人的交往情景。“樽酒”,两句,写与余德载饮酒畅谈的情景。“尊酒”,指酒杯里的美酒。“北海”,指唐代名将李靖,他曾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靖曾任北海郡太守,但因为事被免官。这里代指余德载。“北海”是当时著名的酒家,这里用来表示对友人的尊重。“瓣香”,两句,写赠友之诗。“瓣香”,指花上的花瓣。“儗”,同“拟”。南丰为江西丰城地名,也是诗人晚年的居地。诗人自比南丰,说自已不敢与友人相提并论。“鹧鸪声隔千山远,燕子泥融一径融”,写景状物,富有情趣。鹧鸪鸟鸣之声隔着重重山峰也听得见,燕子筑巢时泥土融化,小道变得柔软。

第四联是全诗的收尾之处,抒发自己的感慨。“笑我”,承前启下,由前面的“浮生”转到这里。“浮生”即虚度的人生,诗人用一个“笑”字写出了自己的感慨之情。“多幸”,是说有幸。诗人感叹自己一生无所作为,没有多少成就,而余德载却能为国建功立业,为国家效力,所以诗人感到十分幸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