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移家适远乡,忧时一夜百回肠。
徒闻铁甲连戎垒,未睹钩车跨贼隍。
不共班超争食肉,欲寻木羽学休粮。
磨崖可勒中兴颂,努力诸公佐有唐。
次韵和孟伯真感兴诗
避难移家适远乡,忧时一夜百回肠。
徒闻铁甲连戎垒,未睹钩车跨贼隍。
不共班超争食肉,欲寻木羽学休粮。
磨崖可勒中兴颂,努力诸公佐有唐。
注释:
- 避难移家适远乡:因为担忧时局而迁移到远方的家园。
- 忧时一夜百回肠:因忧虑国家时局变化而感到焦虑不安,心中充满了忧虑。
- 徒闻铁甲连戎垒:只能听到远处传来的铁甲声,联想到边疆的战争。
- 未睹钩车跨贼隍:没有亲眼见到战车在战场上如何跨越敌人壕沟的场景。
- 不共班超争食肉:不向班超那样争夺战利品。班超曾为窦宪征战西域,以夺取匈奴财物为乐。
- 欲寻木羽学休粮:希望能通过学习《周易》等书籍了解如何减少粮食消耗的方法。这里的“木羽”可能是指《周易》,但也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表示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 磨崖可勒中兴颂:可以在摩崖石刻上刻下赞颂中兴之辞。磨崖指的是刻在山崖上的字迹,这里指的是在岩石上刻画文字,以纪念国家的中兴。
- 努力诸公佐有唐:要努力辅佐唐朝,为国家贡献力量。这里的“诸公”指的是所有参与国家事务的人,强调了团结一致、共同为国家繁荣昌盛努力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孟伯真在避乱之时写给友人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忧虑之情。同时,他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通过学习《周易》等书来寻找减少粮食消耗的方法,以减轻国家负担。最后,他呼吁人们齐心协力,共同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整首诗情感真挚,思想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