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舟冲雨清溪上,雨密溪深宿雾昏。
游子到家无旧物,故人留客叹空尊。
荒畦蔓草缠蒿草,落日青猿叫白猿。
语罢不须还秉烛,耳闻目见总销魂。

丙申岁十月还乡作七首:小舟冲雨清溪上,雨密溪深宿雾昏。

游子到家无旧物,故人留客叹空尊。

荒畦蔓草缠蒿草,落日青猿叫白猿。

语罢不须还秉烛,耳闻目见总销魂。

注释:

丙申岁:指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

小舟冲雨清溪上,雨密溪深宿雾昏:小船在细雨中驶过清幽的山溪之上,由于雨下得密而大,使得山溪显得更深更暗了。

游子到家无旧物,故人留客叹空樽:诗人回到家里,发现家中没有他原来的东西,因此感叹。这里的“故人”指的是老朋友,诗人回家后发现家中没有他曾经使用过的物品,因此感到失落和惆怅。

荒畦蔓草缠蒿草,落日青猿叫白猿:荒废的田埂上蔓延着野草,草丛中缠绕着野蒿。夕阳下,青猿的啼叫声与白猿的叫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宁静而又荒凉的画面。

语罢不须还秉烛,耳闻目见总销魂:当诗人们吟诵完毕之后,不需要再点燃蜡烛了,因为他们已经听得见、看得见了眼前的景象。这里的“耳闻目见总销魂”表达了诗人对于眼前的景色和感受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丙申岁即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十月回洛阳时的一组诗作。当时作者刚结束了长达十年的长安生活,回到故乡洛阳。在这次归途中,作者经历了一场细雨和长时间的旅途,最后到达家乡。

诗的第一句描写了诗人乘船经过一条细雨蒙蒙的小溪,因为雨下得很大,所以溪水变得非常深,周围的空气也显得模糊不清。第二句则反映了诗人回家后发现家中没有了自己熟悉的物品,这让他感到失落和惆怅。第三句中的“故人留客”表明了诗人对老友的思念之情。第四句则描绘了荒废的田野景象,以及夕阳下动物的叫声。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于眼前的景色和感受深深感动和震撼的表现。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充满情感的场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和感慨。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