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何人希管乐,隐居无处觅求羊。
扶桑未换旸乌彩,腐草犹争爝火光。
百载承平戎马佚,十年战伐艾菅长。
长沙迁客能流涕,一日须垂一万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题目是《次韵和石末公漫兴见寄二首》,其中包含了四句诗。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注释
- 济世何人希管乐:指希望有人能够治理国家。管乐指的是古代的名臣管仲和乐毅。
- 隐居无处觅求羊:意指隐居生活难以找到像羊一样宁静的生活。
- 扶桑未换旸乌彩:比喻太阳(日)的光辉没有改变,仍然明亮。扶桑是神话中的一棵大树,日出从其东边升起。
- 腐草犹争爝火光:意为即使是腐烂的草堆也竞相争夺微薄的光亮,比喻在逆境中仍努力抗争。
- 百载承平戎马佚:形容经历了长时间的和平时期,战乱减少,人民生活安定。
- 十年战伐艾菅长:形容经历十年的战争和征战之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 长沙迁客能流涕:指的是因战乱而迁徙到外地的人,能够在长沙流泪。
- 一日须垂一万行:形容悲伤之情无法抑制,一天之内泪水流淌如万行。
译文
谁是可以拯救国家的管仲和乐毅?隐居生活难寻安宁之地,如同枯草争抢微光。
太阳的光芒不曾改变,就像扶桑树那样屹立不倒。
经历了百年的和平盛世,战火稀少,百姓安居乐业。
历经十年的征战讨伐,人们终于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长沙的迁客们流下了眼泪,他们为战乱感到悲痛。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了对战争结束和平生活的向往与感慨的诗歌。首联通过“管乐”的典故引出对治理国家的渴望;颔联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国泰民安的景象。颈联则描绘了经过长时间战争后的和平景象,展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尾联则是对那些因战乱而失去家园的百姓的同情和哀悼。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传达了作者对和平时代的珍视以及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