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帝易广勇,天命以不长。
唐宗昧治恪,本支竟摧戕。
圣人有达节,变通亦何常。
禹汤不同迹,万古皆明王。

隋炀帝易广勇,天命以不长。

唐宗昧治恪,本支竟摧戕。

圣人有达节,变通亦何常。

禹汤不同迹,万古皆明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名为《咏史二十一首》中的第二十二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隋炀帝易广勇,天命以不长。”
注释:隋炀帝杨广(yuàn áng)是一个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他因骄奢淫逸而最终导致隋朝的灭亡。这里的“易广勇”指的是他过于自信、勇敢,却不顾后果的性格特点。“天命以不长”则是说,隋炀帝的短命与他的傲慢和无道有关,意味着即使他再有勇气和胆识,但因为失去了民心,最终也难以长久。

第二句:“唐宗昧治恪,本支竟摧戕。”
注释:“唐宗”指的是唐朝的皇帝,“昧治恪”表示他们治理国家的能力不足,缺乏明智的治理。“本支竟摧戕”则是指他们的血脉后代遭到了摧残和伤害。这里反映了唐朝虽然国力强盛,但内部政治腐败,导致皇族和权贵被打击,国家根基受损。

第三句:“圣人有达节,变通亦何常。”
注释:这句话表明即使是圣人也有他们的处世原则和道德准则,这些原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圣人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这反映了一种哲学观念,即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常态,而非固定不变。

第四句:“禹汤不同迹,万古皆明王。”
注释:禹和汤都是中国的古代帝王,他们在位时期都有显著的成就。这里的“不同迹”意味着两者在治国方式上有所不同。然而,无论哪种方式,他们都被认为是贤明的君王。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人都有其适合的统治之道,只要能够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都可以被称为明君。

整体赏析:杜甫通过对比隋炀帝的亡国与唐宗的衰败,以及圣人的通达和禹、汤的贤能,表达了他对历史兴衰和统治之道的思考。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根据时代和实际情况来调整策略和方法,才能达到长远的成功。这种思想体现了杜甫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