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发高唐湾,旦及东昌郭。
乔树拂疏星,霜飞月将落。
仰观天宇清,平见原野廓。
白杨号悲风,蔓草杳漠漠。
但见荆棘丛,白骨翳寒箨。
圣道县日月,斯人非虺蝁。
教养既迷方,欲炽性乃凿。
展季骨巳朽,清风散藜藿。
弦歌灭遗音,茧丝尽笼络。
鸱啸魍魉凭,螽鸣草虫跃。
遂令一变姿,化为蹠与蹻。
况闻太行东,水旱荐为虐。
饥氓与暴客,表里相倚著。
赈恤付群吏,所务惟刻削。
征讨乏良谋,乃反恣剽掠。
坐令参苓剂,翻成毒肠药。
今年秋租登,行止稍有托。
馀波尚披猖,未敢开一噱。
但恐习俗成,何由返初昨。
藩宣有重寄,胡不慎远略。
往者谅难追,来者犹可作。
歌诗附里谣,大猷希圣莫。
【译文】
夜发高唐湾,旦及东昌郭。
乔树拂疏星,霜飞月将落。
仰观天宇清,平见原野廓。
白杨号悲风,蔓草杳漠漠。
但见荆棘丛,白骨翳寒箨。
圣道县日月,斯人非虺蝁。
教养既迷方,欲炽性乃凿。
展季骨巳朽,清风散藜藿。
弦歌灭遗音,茧丝尽笼络。
鸱啸魍魉凭,螽鸣草虫跃。
遂令一变姿,化为跖与蹻。
况闻太行东,水旱荐为虐。
饥氓与暴客,表里相倚著。
赈恤付群吏,所务惟刻削。
征讨乏良谋,乃反恣剽掠。
坐令参苓剂,翻成毒肠药。
今年秋租登,行止稍有托。
馀波尚披猖,未敢开一噱。
但恐习俗成,何由返初昨。
藩宣有重寄,胡不慎远略。
往者谅难追,来者犹可作。
歌诗附里谣,大猷希圣莫。
(注:以上为诗句翻译)
【赏析】
《过东昌有感》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遭受官府残酷盘剥和剥削的痛苦经历,揭露当时统治阶级的残暴无道,同时对农民疾苦表示深切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全诗语言质朴,形象鲜明,富有民歌特色。
此诗开头两句写诗人夜发高唐湾,早晨抵达东昌城。“夜发”二字点明了时间,表明诗人是在夜幕降临之时才动身的,突出了旅途之晚。“旦及”二字则说明诗人是在破晓时分到达的。“高唐”在今河南汤阴县境,东昌即今山东聊城市。这两句诗写出了路途迢遥、时间之长,同时也表明作者行程之早,从而衬托出诗人对此次赴任的急迫心情,也暗示了他对即将到来的地方官的不满情绪。
颔联两句写诗人所见景象:“乔树拂疏星,霜飞月将落。”乔树即高大的树木,这里指代官吏。“拂”即触到、碰到的意思;“疏星”指稀疏的星星,暗喻官吏中有不少像星星般渺小、不光明正大的人。“霜飞”形容霜气弥漫天空,暗喻官员们贪赃枉法、欺压百姓。“月将落”即月亮快要落下了,暗喻时日不多,而官吏们却依然如此贪得无厌地搜刮民财。
颈联两句紧承上文写景抒情:“仰观天之清,平见原野廓。”诗人仰望着清澈的天空,平视着辽阔的原野;原野辽阔无边,而官吏们却贪婪无耻到了极点。“白杨号悲风”,“白杨”指柳树,这里借以比喻那些身居高位却心术不正的人。“悲风”是悲伤的风,这里用来形容他们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之情。“蔓草杳漠漠”,诗人看到遍地都是蔓延生长的杂草,这些杂草长得郁郁葱葱、茂盛无边;而那些身居高位却心术不正的人却无法摆脱他们的纠缠和束缚,只能任其蔓延滋长。“蔓草”在这里比喻腐败现象,暗喻那些身居高位的贪官污吏及其手下走狗;而“杳漠漠”则形容这些走狗们无所畏惧、肆无忌惮的状态。
尾联两句写诗人听到民间疾苦而感叹不已:“但见荆棘丛,白骨翳寒箨。”荆棘丛生之地往往也是毒蛇猛兽出没之地;而那些身居高位却心术不正的人正是毒蛇猛兽,它们到处危害人民、残害生命。“白骨”指因战乱而死亡的人的尸体;“寒箨”是指新发的嫩竹皮或笋皮,这里借以比喻那些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人们。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的痛惜之情,以及对战争造成的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之心。
最后四句写诗人目睹当地人民的悲惨命运而深感痛心:“圣道县日月,斯人非虺蝁。”“圣道”指儒家经典中的仁义道德;“县日月”比喻圣人治理天下如同悬挂日月于天一般光明正大、不可侵犯;“斯人”指那些身居高位却心术不正的人;“虺蝁”指毒蛇、恶虫一类的小动物;这里用来比喻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身居高位却心术不正的人的道德谴责,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反思之情。
尾联两句写诗人目睹当地人民的悲惨命运而深感痛心:“教化既迷方,欲炽性乃凿。”教化就是教育和文化传播;“迷方”指迷失正确的道路,这里暗喻当时的社会风气已经失去了正常的道德规范;“欲炽性乃凿”即欲望过于炽热会导致人性扭曲变形。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和批判态度,以及对人们失去正确道德观念的痛惜之情。
结末两句写诗人目睹当地人民的悲惨命运而深感痛心:“展季骨巳朽,清风散藜藿。”展季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骨已朽”意为他的尸骨已经腐朽不堪;“清风散藜藿”指风吹过稻田里的稻谷和豆苗,使它们随风摇曳、发出沙沙之声。这里用典意指那些身居高位却心术不正的人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威信和影响力,而老百姓仍然过着艰苦的生活。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身居高位却心术不正的人的讽刺之意,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生活困苦的同情之情。
整首诗歌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人物、景物的刻画和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刻思考和感慨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