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鸣朝哑哑,鹊鸣暮啾啾。
闻鹊既不喜,闻鸟复何忧。
世人务苟得,君子绝外求。
沧浪迅风波,无风即安流。
胡为自冰炭,以贻达者羞。
【解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全诗以“鸟鸣”为线索,通过对鸟鸣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人生态度。前两句描写了朝暮鸟鸣的声音,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后四句则借咏史抒怀,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乌鸣朝哑哑,鹊鸣暮啾啾。” 乌鸣朝哑哑,是早晨乌鸦的叫声;鹊鸣暮啾啾,是傍晚喜鹊(喜鹊)的啼声。此联写鸟叫。“哑哑”、“啾啾”,是声音词,用以形容乌鹊鸣叫。乌雀喜食腐肉,所以它们一清早便开始叫唤。这两句诗中没有一个字直接写人,然而从乌、鹊的叫声可以想见出它们的神态,从而衬托出诗人自己的心情。诗人面对乌鸦、喜鹊的叫声,心中感到厌烦。
“闻鹊既不喜,闻鸟复何忧?”乌鸦与喜鹊都是喜食腐肉的小动物,诗人听到它们叫唤,心中并不讨厌,因为乌鸦吃腐肉是自然的本性,而喜鹊在秋天来临时,会衔回一些果实,也属自然行为。因此,诗人听到它们叫声,并不为之动怒,反而觉得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这就表明了诗人的胸襟之开阔,精神之超脱。
“世人务苟得,君子绝外求。”世间之人总是追求个人的私利,小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顾他人的死活。而君子则不同,他们不会去追求外在的东西,而是注重内心的修养。这里诗人用“世人”和“君子”进行对比,突出了自己高洁的品格。
“沧浪迅风波,无风即安流。”沧浪,水名,这里代指江海。迅波,急浪。这里指江海中的大波浪。这句意为:江海之中急流险滩,如果没有风浪,就平安顺利地航行。诗人在这里以江海作喻,比喻自己身处乱世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所动摇。
“胡为自冰炭,以贻达者羞。”胡为,何为。冰炭,指冰与炭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东西。这里比喻善恶、是非、利害等不同的事物。贻,留给。达者,指有道德修养的人。羞,羞愧。这句意为:为什么自己像冰炭一样,给有道德修养的人留下了羞耻。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深刻感受。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借鸟鸣声抒发了诗人的胸怀。首联先写乌雀喜食腐肉,因而发出叫声。颈联写诗人听到乌雀、喜鹊的叫声,并不为之动怒;尾联写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己像冰炭一样,给有道德修养的人留下了羞耻。全诗句式上虽不拘泥于古体律诗的格律,但通篇押平声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
诗题《旅兴》表明了写作意图——即兴起意。起笔先写鸟鸣声,再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中间又用“世人”“君子”两处转折,将鸟鸣声与自己的心理联系起来。最后用“胡为”“贻达者羞”收束全诗,点明主旨。全诗以鸟鸣为线索,通过对鸟鸣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和人生态度。前两句描写了朝暮鸟鸣的声音,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后四句则借咏史抒怀,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刘长卿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应科举失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失望,相反却更加热爱生活和诗歌。他的诗多写自然景物,善于抓住最细微的感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语言朴素平淡而又清新隽永。
本诗是一篇抒情小品。开头二句,写晨昏时鸟儿的叫声。乌鸦喜欢啄食腐烂的肢体、骨头和羽毛,喜鹊则常吃果实。诗人由鸟的叫声想到人间的丑恶现象。接着写自己听到乌鸦、喜鹊的叫声,心中并不以为然,认为世上的贪官污吏才是应该厌恶的。
三、四句紧接二句而来。诗人说,那些追逐名利的小人,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即使天下大乱,他们依然能够安然无虞地生活下去。诗人以“沧浪”、“迅风”、“无风”作比喻,指出如果天下太平无事,那么人们就不会有什么担忧了。
五、六句进一步发挥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以“胡为”二字直陈己见,表示自己决不会像那贪官污吏一样追逐名利,不会做那种沽名钓誉、投机钻营的事。同时,诗人还以“君子绝外求”来表示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末二句诗人再次回到鸟鸣的话题上来。诗人以“闻鹊”“闻鸟”两处转折,说明自己对于世俗的荣辱观念早已不屑一顾了,因为自己就像冰炭一般分明。“岂”字表明诗人的态度十分决绝。最后一句以“贻达者羞”作为总结,点明了主题。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40余字,但却把一个诗人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