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田兮不可以耕。山有龟兮不可以知咎徵。剡蒿以为梁兮削菌以居楹。匠石却走兮工垂拊膺。
登高望远兮观四瀛。水东流兮日西倾。般纷纷兮各有营。我独展转兮从夜达明。
【注释】
九叹九首:古代的一种诗歌总称,共九篇。
《天何言哉》:《诗经·小雅·天问》:“天何言哉?昊苍安放?”
田:耕地。
知咎徵:占卜祸福。
剡(shàn):锋利。
蒿(hāo):野草。
梁:栋梁,屋檐的支撑部分。
削(xiāo):砍下。
菌(jùn):菌类植物。
楹:堂上正中柱。
匠石:木匠。
工:木工。
拊膺:拍胸。
四瀛:四海。
般(pīn)纷纷:纷纷扰扰的样子。
营:营垒、战阵。
展转:辗转不安。
夜达明:从晚上一直睡到天亮。
【赏析】
这是一首托言“天”之问答,抒发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愤慨之情,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面前的迷茫和苦闷心情。全诗采用“比体”,即用比喻的手法来写自己的感受和遭遇,是屈原《离骚》以来一种常见的艺术形式。
开头两句:“天何言哉!昊苍安放。”《楚辞》中的“天何言哉”,本意是说“天有说话的本领吗?”但这里却用来反问天地之间为何不发一言,而以“安放”二字代替“言”。诗人认为天地无言,无法理解他的苦衷,因而发出感叹:“山有龟兮不可以知咎徵”,“咎徵”指灾祥,“龟”代指南方的水族,即龟鱼,传说能通灵,可占卜吉凶。诗人把天地间的不言不语和水族的不通灵联系起来,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道人心的失望与悲慨。
“剡蒿以为梁兮削菌以居楹。”这两句是说,人们把茅草当作房舍的主梁,而把蘑菇削下来用作房屋的柱子,表现出他们愚昧无知和贪婪无厌的性格。
诗人写到“匠石却走兮工垂拊膺”。“匠石”指的是巧夺天工的工匠。“工垂”指工匠们。“拊膺”是捶胸,是表示悲痛的意思。诗人以匠石之巧、工垂之贤、自喻之拙、工垂之悲,来表达他对自己被疏远、遭冷落的愤懑不平。
下面几句:“登高望远兮观四瀛,水东流兮日西倾,般纷纷兮各有营,我独展转兮从夜达旦。”“瀛”(yíng),大海;“瀛洲”、“瀛岛”,传说中的三座神山。“水东流兮日西倾”,是说太阳偏西,水流向东,暗示着时事已非,人事已非,诗人不禁发出了感慨。“般纷纷兮各有营”,意思是说世间纷纷扰扰,各有打算。诗人在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和人生多变的感慨。
“我独展转兮从夜达旦。”最后两句,诗人说自己辗转反侧,从夜到晨,表达了自己孤独无助、困顿不堪的心情。
整首诗歌语言平易,意境开阔,情感真挚,是屈原后期创作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