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水能烛物,不流岂澄清。
行役虽云劳,要识静者情。
大道顺自然,奈何苦营营。
倏忽窍混沌,沦败由聪明。
支离颐隐脐,乃能全其形。
长歌归去来,息心守吾庭。
【注释】
止水:指平静的水,比喻心地平静的人。烛物:照见事物。不流岂澄清:意思是说没有流动就不会有清澄明洁,这里比喻心地平静的人才能洞见事物的本相。
行役:指奔波劳碌的官差。云:语助词,无实际意义。要识静者情:意思是说要认识那些心地平静人的情感。顺自然:顺着自然规律办事。奈何:何苦;何必。营营:忙乱,烦扰。倏忽:瞬息之间。窍:通“穴”,孔洞。混沌:混浊不清的状态。沦败:毁败。支离:散乱的样子。颐:面颊。隐脐:掩住肚脐。全:保全。长歌:放声歌唱,即长啸。去来:离去。息心:使心情平静下来。守:保持。
【赏析】
《秋日旅怀七首》是诗人晚年隐居山中时所作,诗风清淡,意境高远,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前四句以景起兴,后四句则以情收结,表达了诗人在深山中远离尘世喧嚣,追求自然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首联“止水能烛物,不流岂澄清”,意为只有像止水那样不动的心,才能洞悉事物的本然面目;如果心性如止水般宁静,那么就能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观点:“止水”喻指心如止水,不被外境所动,才能达到“烛物”的境界,也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质。而心若不流,则无法获得真正的清明,也难以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这里的“烛物”指的是洞察事物真相的能力,而“不流”则是指心不随波逐流,不为外界所动。
颔联“行役虽云劳,要识静者情”,意为尽管奔波劳碌的生活令人疲惫不堪,但关键在于要懂得如何面对这种生活,并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诗人通过对“行役”与“静者情”的对比强调了内心平静的重要性。在这里,诗人用“云”字来修饰“行役”一词,表示这种奔波劳碌是一种常态,不必感到过分困扰或疲惫。同时,诗人认为只要能够把握内心的平静,就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颈联“大道顺自然,奈何苦营营”,意为遵循自然的规律行事,反而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困扰。这里的“大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而“自然”是指顺应自然规律。而“营营”则是忙碌、纷扰的意思。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只有遵循自然的规律,才能过上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而不是被繁杂的事务所困扰。诗人认为,只有摆脱对外界的依赖和追逐,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安宁。
尾联“倏忽窍混沌,沦败由聪明”,意为一瞬间间就会将一切看透,然后陷入混乱之中,最终因为过于聪明而导致失败。这里的“倏忽”指的是瞬间之间的变化,而“窍混沌”则是指将一切都看破之后变得混沌不清。这里的“沦败”指的是陷入困境或失败的境地,而“聪明”则是指过于聪明或者机智。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过于聪明反而会让人失去方向,导致失败和困境。诗人认为,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更为重要,而不是过分追求聪明和智谋。
尾联“支离颐隐脐,乃能全其形”,意为只有隐藏起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保全自己的身心。这里的“支离”指的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而“颐隐脐”则是形容一个人的内心深沉、不外露。最后的“全其形”意味着保持完整的自我形象和精神风貌。诗人认为,只有摒弃表面的华丽和虚荣,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而这种精神状态正是诗歌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尾联“长歌归去来,息心守吾庭”,意为长啸着回归山林田园,使心境归于平静。这里的“长歌”指的是大声吟唱,表达出一种豪迈的气概,而“归去来”则是指回到自己的家乡或理想中去。“息心”指的是使内心平静下来,而“守吾庭”则是守护自己的家园或心灵之地。诗人通过这一诗句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心灵家园的珍视。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找到真正的宁静和平和,而这种生活才是最为美好和值得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