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径蓬蒿长,谁寻仲蔚门。
箪瓢忘晏设,文史入宵言。
散帙或焚蒳,钓鱼时放䑳。
问津人罕到,不必记桃源。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对诗歌内容的熟悉程度要高。考生要对所给诗句进行逐句分析。
梁思伯过洲上:诗人自注“思伯,余友也”。《世说新语》记载王衍“常以为竹林是吾等清流佳地”,梁元帝萧绎曾作有《咏怀》诗云:“谁言千里别,异县一亭心。”此诗即以之为题,意谓朋友虽远隔千山万水,但同在一洲之上,彼此思念不已。
三径蓬蒿长,谁寻仲蔚门:《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其寡廉鲜耻,而比周于我,宁执鞭之士,而不为也。”后遂以“三径”指隐居之所。此言友人梁思伯来访,问及隐居之事,答曰:“三径蓬蒿长,谁寻仲蔚门。”意为隐居之地荒芜,谁还去寻找呢?
箪瓢忘晏设,文史入宵言:《论语·雍也》:“夫子喟然叹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豆羹,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箪瓢忘晏设”谓饭食简陋,不觉愁苦,忘却了一天的辛劳。《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史记·屈原传》载屈原“读离骚”时,“倚柱而作之,旦夕得其遗编,览之涕泣交流”。《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夜深开书斋读《春秋》,昼日讲诵,昏沉困倦,寝处辄梦祠神乘车驾,自称‘我盖太王之子也,宜为天子’”。此处“文史入宵言”,言读书至深夜。
散帙焚蒳,钓鱼时放䑳:此言友人访梁思伯后离去。梁思伯在离开时将书籍收拾好,将草席烧掉,又拿出钓竿去钓鱼。据《晋书·隐逸传·陶潜》载陶潜“尝宅边有五柳树,种菜其中,环渊而居,经年忘食事。时人谓之‘五柳先生’”。陶潜“每有酒适,辄独往投辖,顾见四邻荒庭芜然有狐破瓮穿垣者,于是怅然遥望绝尘去,良久乃还”。梁思伯“散帙焚蒳,时复采掇薪刍”,可见他生活俭朴。
问津人罕到,不必记桃源:陶渊明《桃花源记》载:“渔人入深山,止于石之下。村中闻有人来,咸惊忙起,相与入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大姓数十居家焉。今皆来此数里外。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自此遂无问津者。”《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月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欲涉江,负着手剑,歌《招隐》之曲。忽怀念戴安道。时已玄冬,澄江静波。月照积雪,十分晶莹,幽暗之中,忽温习旧诗,即起惆怅。”“问津人罕到”谓问津之人很少来到此处。此处用典,意谓桃源虽美但其人难得一见,不必刻意去记。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的朋友梁思伯来访,诗人写此诗以抒己之情。
首联两句写景。“三径”即指诗人隐居之处。“蓬蒿长”表明诗人隐居已久且荒疏已久。“谁寻仲蔚门”表明诗人隐居之地荒凉,没有人再去寻求了。
颔联两句写友情。“箪瓢忘晏设”表明诗人饭食简陋,毫不在意。“文史入宵言”表明诗人夜不能寐,专心研读古籍。“散帙焚蒳”表明诗人把书籍收拾好并焚毁,以便第二天再使用。“钓鱼时放䑳”表明诗人在钓鱼时才拿出钓竿。
颈联两句写梁思伯离去的情景。“散帙焚蒳”表明友人梁思伯在离开时将书籍收拾好并焚毁。“时复采掇薪刍”表明梁思伯还经常砍柴。
尾联两句写友人离去后自己的处境。“问津人罕到”,表明询问渡口的人很少来到这里。“不必记桃源”,表明不必刻意去记那个地方。
全诗情感真挚,风格朴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