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卿春出牧,慷慨又刘生。
邸吏惊怀印,都人羡请缨。
云随铜柱尽,山过窦州平。
我欲移家去,鸣弦听诵声。

注释:

明卿春出牧,慷慨又刘生。

邸吏惊怀印,都人羡请缨。

云随铜柱尽,山过窦州平。

我欲移家去,鸣弦听诵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赠别诗。诗人在送别刘伯良时,用“明卿春出牧”开篇,交代了送别的时间是在初春时节。接着,诗人用两个典故来表达对刘伯良的祝愿:第一个典故是“慷慨又刘生”,意思是希望刘伯良像刘备一样,能够胸怀大志,有一番作为;第二个典故是“都人羡请缨”,意思是希望刘伯良能够在朝廷中担任要职,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邸吏惊怀印,都人羡请缨。”这两句是对刘伯良的赞美和期望。邸吏(即地方官)惊讶于刘伯良怀里装着的官印,都城的人羡慕他想要投笔从戎的愿望。这里的“邸吏”指的是地方官,“都人”指的是京城的人。这句诗通过描绘刘伯良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他深厚的友情和殷切的期望。

“云随铜柱尽,山过窦州平。”这两句是诗人对刘伯良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云彩随着铜柱消散殆尽,山峰越过窦州变得平坦。这里的“铜柱”和“窦州”都是地名,分别代表了古代的两个著名景点。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暗示了刘伯良未来的事业将会一帆风顺,前途无量。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刘伯良的一种情感寄托:“我欲移家去,鸣弦听诵声。”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刘伯良愿意追随自己而去隐居,那么诗人愿意放下尘世的纷扰,陪伴他一起度过宁静的时光。这里的“鸣弦”是指弹奏琴曲,“诵声”则是指诵读诗文的声音。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刘伯良的深厚情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