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见参天起,今思翠黛长。
岁华周日月,春色鲁宫墙。
柏岂存新甫,桐虚表峄阳。
独馀嘉树在,海岱接扶桑。
注释:
阙里观先师所植桧:在鲁国孔子的故里(阙里)参观老师亲手种植的桧树。
尚见参天起,今思翠黛长:现在还能看见那高高的松树,想到它们还是那么茂盛。参天是指直插云霄,形容树木非常高大。翠黛是指青黑色的树叶。
岁华周日月,春色鲁宫墙:岁月流转,周而复始;春天来了,鲁国的宫殿更加美丽。
柏岂存新甫,桐虚表峄阳:这些柏树和桐树难道是保存了新甫和峄阳的树木?新甫和峄阳都是地名,这里指鲁国的旧地。
独馀嘉树在,海岱接扶桑:只有这一棵好树还在那里生长着,东海之滨和扶桑相接。海岱指大海和泰山,扶桑是太阳。
赏析:
《阙里观先师所植桧》一诗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作者在游览曲阜孔庙时,看到孔子曾手植的桧树依然苍劲挺拔,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七绝。
首句“尚见参天起”,用典。《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予欲居九夷(荒远地方),如有知者焉,其学何若?孔子对曰:‘鸟有凤,鱼有鲲,吾知之矣。’”后来,人们就用“凤”“鲲”等来象征贤才。此句即化用这个典故,暗寓自己虽然屡遭贬谪,但仍然有如参天古桧般不屈的志节;同时,也暗含着对自己仍有机会得到重用的渴望。
二句“今思翠黛长”,意谓如今见到的桧树依然郁郁葱葱,翠色浓郁,令人怀念。“翠黛”即青黑之色,此处比喻桧树的枝叶繁茂青翠。此句中“今”字与上句中的“尚”字呼应,都表明诗人是在回顾自己的经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的感慨。
三、四两句“岁华周日月,春色鲁宫墙”,“柏岂存新甫,桐虚表峄阳”。“柏”指柏树,“新甫”是春秋时鲁国的邑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桐”指梧桐树,“梓阳”也是春秋时的邑名,在今河南省济源县南。这两句是说:岁月流逝,周而复始;春天来临,鲁国的宫殿更加美丽。柏树和桐树难道是保存下了新甫和梓阳的树木吗?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景色的怀念之情。
五、六两句“独馀嘉树在,海岱接扶桑”。“嘉树”即良木,此处指桧树,因为桧树长势良好,所以被称为“嘉树”。此句意思是:只有这一株好的树还在那儿生长着,东海之滨和扶桑相接。“海岱”指大海和泰山,扶桑是太阳。这两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景色的怀念之情。
尾联“独馀嘉树在,海岱接扶桑”,以景收束全诗,点出题旨。诗人面对这棵桧树,不禁联想到孔子当年在曲阜讲学的情景。孔子在鲁国时,经常在孔府庭院中栽种柏树和梧桐树以示纪念;他离开鲁国后,又曾在梓城(在今山东邹县西南)种过梧桐树。诗人由桧树想到柏树,由柏树想到梓树,再由梓树想到孔子当年在鲁国讲学的处所——孔府,最后想到孔子本人。这样层层联想下去,就构成了一幅孔子当年在孔府讲学的历史画面。
这首诗通过写桧树的生长情况,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去遭遇不幸、被贬谪外放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景色的热爱和对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