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舄名山恨不同,今看俎豆白云中。
两楹岂梦当时奠,一亩犹存后代宫。
鹿印砌苔多暮霭,鸟栖坛树已秋风。
江门经笥曾传业,岂但通家似孔融。

我们将逐句翻译这首诗:

  1. 杖舄名山恨不同,今看俎豆白云中。
    译文:拄着拐杖登上了名山,心中充满了遗憾,但如今看到祭品摆放在云层中。

  2. 两楹岂梦当时奠,一亩犹存后代宫。
    译文:两座祠堂难道是当年祭祀的场所吗?一亩土地仍然保存着后代的建筑。

  3. 鹿印砌苔多暮霭,鸟栖坛树已秋风。
    译文:鹿蹄留下的印记被苔藓覆盖,笼罩着黄昏的雾气;鸟儿栖息在祭坛上的树木上,已经迎来了秋天的气息。

  4. 江门经笥曾传业,岂但通家似孔融。
    译文:江门的经箱里曾传递了学问和技艺,难道只有像孔融那样的大户人家才能做到吗?

接下来是关键词注释:

  • 杖舄:拄着拐杖。
  • 名山:有名的山峰或山脉。
  • 俎豆:祭祀时所用的器具。这里指的是祭拜。
  • 白云中:指云雾缭绕之中。
  • 两楹:古代建筑中的两根柱子,代表一个房间或区域。
  • 鹿印:雕刻成鹿形的印章,常用于官邸门前表示身份。
  • 暮霭:傍晚的云气。
  • 秋风:秋季的风。
  • 江门经笥:指装有书籍的箱子,通常用来存放经史子集等书籍,象征着学识和传承。
  • 通家:世代相传的家庭,泛指有深厚关系的家族。
  • 孔融:东汉末年的名将、文学家,以其博学多才著称,与曹操有深厚的交情,但因反对曹操篡汉而遭杀害。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樵山白沙先生祠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过去岁月的回忆与感慨。首句“杖舄名山恨不同”,点明了作者对名山之恨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时间变迁或个人境遇的变化所导致。第二句“今看俎豆白云中”,则展现了诗人眼前的景色,祭品摆放在云端之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接下来的两句,通过对祠堂、田地的描述,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变化,以及后人对先人遗迹的尊重与保护。最后两句“江门经笥曾传业,岂但通家似孔融”,则是对整个历史传承的高度概括,指出不仅有着悠久传统和文化的家族,如孔融那样,而且还有像自己这样致力于传承的个体存在。整首诗以景入情,情感真挚而含蓄,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与文化的敬畏以及对前辈们的怀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