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少小竹斋谈,此日青毡出淦南。
沧海蛟龙双跃剑,蓟门风雨一分骖。
秋凉弦诵新茨野,夜色楼台石鼓潭。
别后江鸿谁共听,相思应有白云椷。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与手法的理解。首先要求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题目的要求和注释进行赏析。
“送毕兆先掌教安福”是这首诗的第一句,也是全诗的首句。诗人送别毕兆先,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君”指诗人自己。“少小”即童年时期。这里指诗人少年时期就和毕兆先在竹斋(读书处)谈论过。“青毡”指代官职或地位。这里指代毕兆先。
第二句“此日青毡出淦南”,意思是今日你(毕兆先)就要踏上去安福做官的道路了。这里用典。“淦南”为地名,今属江西。诗人送别毕兆先,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沧海蛟龙双跃剑”,意思是说大海中有蛟龙在飞跃着宝剑,比喻毕兆先像蛟龙一样,飞黄腾达。“沧海”指大海。“蛟龙”是蛟和龙两种神异的动物。古人常用“龙”比喻英雄豪杰。“双跃剑”即双剑合璧,比喻毕兆先如蛟龙腾飞,事业有成,飞黄腾达。
第四句“蓟门风雨一分骖”,意思是说蓟地的风雨交加,仿佛是两匹马并排前行。这句诗以景结情,既写出了诗人对毕兆先的依依不舍之情,又表现了毕兆先即将远行的悲凉之意。“蓟门”指蓟州,今天津市蓟县。“风雨”指风雨交加。“骖”即并驾齐驱。这里用典。“分骖”即并驾齐驱。
第五句“秋凉弦诵新茨野”,“弦诵”指弹琴吟诵。“新茨野”指新近筑成的土丘,这里指墓地。“秋凉”指深秋时节。“弦诵”指弹琴吟诵。“新茨”指新筑的土堆。“潭”指池塘、水潭。这句诗意思是说秋天的时候,毕兆先已经去世了,他生前弹琴吟诵的地方,如今已变成了池塘和水潭了。诗人用典。“新茨野”是指毕兆先去世之后,他的坟地,“新茨”指刚刚修整好的坟头。
第六句“夜色楼台石鼓潭”,意思是说夜幕降临,楼台之上,传来了阵阵敲石鼓的声音。这是写夜晚景象。“楼台”指楼阁高台。“石鼓潭”指石鼓寺。石鼓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区西北,因寺内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所书《多宝塔碑》而得名。
最后两句“别后江鸿谁共听,相思应有白云椷”,意思是说分别以后,不知道谁能够听到江边鸿雁的叫声,只能寄托于白云之间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江鸿”指江边的鸿雁。“白云椷”指书信。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分别以后,不知道谁能够听到江边鸿雁的叫声,只能寄托于白云之间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只有将这份深深的相思之情寄托到白云之中了。
【答案】
与君少小竹斋谈,此日青毡出淦南。
沧海蛟龙双跃剑,蓟门风雨一分骖。
秋凉弦诵新茨野,夜色楼台石鼓潭。
别后江鸿谁共听,相思应有白云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以“送”开篇,点明了诗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
第一、二句,通过描写友人的远行,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少小”即小时候的意思,这里指诗人与毕兆先从小一起在竹斋读书时的情景。“青毡”指官职,这里指官位、仕途。“淦南”为地名,今属江西,作者送毕兆先去安福做官时,用了这一地名,表达了诗人对毕兆先的祝福和期望之情。
第三、四句,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壮丽的画景,表达了诗人对毕兆先远行的不舍之情。“沧海”指的是大海,而大海中又有蛟龙在飞跃着宝剑,比喻毕兆先如蛟龙一样,飞黄腾达。“蓟门”为地名,今属天津蓟县,是古时候的边防重镇。“风雨”指风雨交加,似乎是指两匹马并肩而行,这里用典。诗人送别毕兆先,表达了对他的思念之情。
以景结情,描绘了一幅深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毕兆先远行的不舍之情。“新茨野”是指毕兆先去世后埋葬之地,“新茨”指新修之墓;“夜色”指夜色深沉,此时已是深夜时分。诗人用典。“楼台”指楼阁高台。“石鼓潭”指石鼓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这两句诗意思是说,夜幕降临之时,在楼阁高台之上传来了石鼓寺的钟声;而在这深夜里,不知是谁能够在听到江边鸿雁的叫声?只能寄希望于白云之上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只有将这份深情寄托到白云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