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海光中观世音,补陀岩上昼萧森。
学人摄念无生忍,办得西来一片心。
注释:
- 仁平慧永慧澄三上人自燕京至四月八日青溪斋会即往礼补陀岩二首
- 宝海光中观世音,补陀岩上昼萧森。
- 学人摄念无生忍,办得西来一片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补陀岩上的即兴之作,表达了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
第一句“宝海光中观世音”,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圣的画面。宝海是指大海,象征着宽广无边,而光中则表示在这广阔的海洋中,有一颗明亮的心在照耀。观音菩萨是佛教中的大慈大悲的化身,她的形象通常与慈悲、智慧和救度众生联系在一起。在这里,观音菩萨被比喻为在大海中的光芒,照亮了人们的心灵,使他们能够看到内心的真实。
第二句“补陀岩上昼萧森”。这句话描绘了补陀岩的自然景色,给人一种宁静而孤独的感觉。萧森在这里可能指的是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或者是指山林中的寂静。这可能暗示着诗人的内心也有一种孤独或寂寥之感。然而,他也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平静和宁静,就像他在补陀岩上所看到的自然美景一样。
第三句“学人摄念无生忍”,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佛法修行的理解。无生忍是一种佛教修行的境界,意味着超越了生死轮回的痛苦,达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境界。这里,诗人可能正在描述自己如何通过修行,逐渐摆脱了生死轮回的束缚,达到了一种超脱的境界。这种境界使他能够更加接近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众生。
最后一句“办得西来一片心”,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西来是指来自西方的佛法,这里可能指的是佛教的教义或教诲。心在这里可能表示心灵或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已经准备好接受佛教的教诲,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以更好地服务于众生。
这首诗通过描绘补陀岩的自然景色和个人修行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他通过对观音菩萨的描述,强调了慈悲和智慧的重要性;通过对无生忍的追求,表达了对解脱痛苦和追求超脱的愿望;最后,通过表达自己已经准备好接受佛教教诲,展现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