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城南夜正长,万家明月捣衣裳。
忽惊落叶频沾臆,不听悲笳亦断肠。
遮虏渐闻过马邑,拔营曾报破龙荒。
豫愁绵折天山下,那识弓胶瀚海旁。
书去再经燕草绿,梦飞不到塞云黄。
玉关纵待封侯入,祇得萧萧白发郎。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丹凤城南,夜晚特别漫长。万家灯火映照着月光,人们正在忙着缝制衣服。突然被一阵落叶声惊醒,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焦躁不安。听着那悲凉的笳声,我的思绪也陷入了无尽的哀伤之中。
“闻砧”字面意思是听到砧石撞击的声音,通常在古代诗歌中,“砧”是捣衣的工具,用来比喻思念之情。诗中描述的是一个夜晚,诗人从睡梦中被突如其来的砧石撞击声惊醒,这种声音可能来自远方的家人或者恋人,象征着深深的思念。
“万家明月”指的是明亮的月光下,无数家庭的活动被月光照亮,这里的“万家”象征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明月”则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深沉感慨。
“忽惊落叶频沾臆”,落叶纷飞,诗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所惊吓,以至于连衣物都沾染了落叶的清香。这里的“频沾臆”形容落叶飘落的频率之高,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忧虑。
“不听悲笳亦断肠”,虽然诗人听到了悲壮的笳声,但内心却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悲伤,甚至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这里的“亦断肠”表达了诗人对亲人或爱人的深切思念和悲痛之情。
“遮虏渐闻过马邑”,“遮虏”是指抵御外敌,保护国家不受侵犯的意思。“过马邑”可能是在暗示某种军事行动或者战争。这里通过提及军事行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和稳定的关注。
“拔营曾报破龙荒”,这里的“拔营”是指军队出征或者撤退。“破龙荒”可能是某个地名,也可能是象征意义的一种表达。这里的描述可能是诗人在回忆过去的战争经历,或者是在表达自己曾经为国家付出的决心和勇气。
“豫愁绵折天山下”,这里的“豫愁”是指长期的忧虑和忧愁。“绵折”表示忧愁不断蔓延,难以消除。“天山”是中国西北的一个著名山脉,这里可能是在形容国家的边疆地区。这里的描述可能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
“那识弓胶瀚海旁”,这里的“那”是哪里的意思。“弓胶”是一种粘合剂,常用来固定弓箭等武器。“瀚海”是指广阔的沙漠或海洋,这里可能是在形容国家疆域辽阔、资源丰富。这里的描述可能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国家疆域和资源的自豪和赞美。
“书去再经燕草绿”,这里的“书去”是指书信往来。“燕草”是指燕子喜欢的食物,也可以用来代指春天。“绿”表示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这里的描述可能是诗人在回忆与家人或爱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珍惜。
“梦飞不到塞云黄”,这里的“塞云”是指北方边疆地区的云朵。“黄”表示秋天的金黄色调。这里的描述可能是诗人在表达自己对边疆地区的思念和向往。
最后两句:“玉关纵待封侯入,祇得萧萧白发郎。”这里的“玉关”是指边关,也可以用来代指国家边防。“纵待”是即使的意思。“封侯”是指被封为侯爵,这是一种荣誉。“白首郎”是指头发花白的男子,这里可能是诗人自喻,表达自己虽然希望为国家做出贡献,但是却因为年老体衰而不能实现的愿望。
《燕京秋夜闻砧》是明代诗人欧大任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全诗通过对夜晚月色、砧声、落叶、悲笳等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和朋友的深深思念以及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