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客久卧蓟门雪,君先旅服游瀛渤。
相逢可醉金陵月,君已扁舟泛吴越。
从来交契无后先,谁为词华问工拙。
秋风飒飒不可留,江上蒲萄酒初泼。
吴越称诗待俊人,只今开府有词臣。
投刺能容祢处士,买山几住郗嘉宾。
君才跋扈幽燕北,挥毫磊落见风格。
篇里言言金石声,箧中卷卷烟霞色。
一时把袂谊最深,三月裹粮兴何极。
倏然鼓棹出新林,不及张灯永今夕。
青山回首石头城,雁荡天台拄杖行。
傥因西笑怀千古,便待东归赋二京。
【译文】
我与你,久别重逢,在蓟门雪中相逢,而你早已是披着旅衣游历瀛洲、渤澥的李山人君实。
我们相遇,在金陵月色如醉时,你却已经驾舟泛游到吴越去。
我们的交契无后先之分,谁又去问谁的诗词才华高下呢?
秋风飒飒,不可留连,江上葡萄美酒,才泼出一地的泡沫。
吴越以诗闻名,等待的是俊美的人才,现在开府有词臣。
投刺求见的人,都容得下祢正平,买山隐居的人,都是郗嘉宾。
君实你的才能,在幽燕以北驰骋,挥毫落墨,磊落不羁,风格独特。
篇中的每一句话都有金石之声,箧中的每一张纸片都有烟霞的色彩。
我们一起把袂为友,情谊最深,三月间,我带着粮食出发,心中充满了兴发之情,不知何以为极。
忽然间,你鼓起船桨,从新林出发,而我却不能像张灯那样,和你共度这永夜。
我回首青山,看见石头城,雁荡天台,我拄杖而行。
倘能因为西笑而怀想千古,就让我东归赋诗二京。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年)。李山人君实与苏轼有很深的友谊。他游历吴越一带,苏轼为他写此送行诗。
首联点明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在蓟门久卧的诗人,和披着旅行服的君实相会了。次联写二人在金陵喝酒赏月时的情形,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颔联用“君先”二字表明两人的交往先后顺序不同,突出自己与君实的友情之深厚。颈联用“秋风吹”三字写时间流逝之快,用“蒲萄酒初泼”三字写景色的变化,表现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秋风吹”“蒲萄酒初泼”,是眼前景物,也暗示着时光易逝;“江上蒲萄酒初泼”,又是眼前景物,也暗含了诗人的心情。尾联写诗人与君实告别的情景。“君才跋扈幽燕北,挥毫磊落见风格。”是说君实才华横溢,在北方挥笔自如,文风奔放。“一时把袂谊最深,三月裹粮兴何极。”这是说两人的交情深厚,彼此十分珍惜,离别之际,依依不舍,难以割断。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全诗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前两句叙事,点出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写出了两人久别重逢的喜悦。接着写饮酒赏月时的情事。中间三句写二人饮酒赏月,相互赠答,抒发对朋友的眷恋之情。“秋风吹蒲萄酒初泼”一句,既点明季节特征,又暗示时光易逝。“青山回首石头城”,写诗人目送君先行去。末联直抒胸臆,写离别时的惜别之情。“倏然鼓棹出新林”,写君实扬帆而去。“不及张灯永今夕”,写诗人不能与君实共度良宵。最后两联写诗人因不忍离去而流泪的场景。“青山回首石头城”,“雁荡天台拄杖行”,都是写诗人目送君先行去后,独自登高远眺。这里,诗人借景抒情,以景结情。
此诗结构紧密,脉络分明。全篇由送别写到惜别,又由惜别想到今后相见的时机,层层推进,步步深化,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