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来苕溪游,便作苕溪客。
寻得菊花栽,开我窗前色。
我身亦何营,景会心自适。
百年谅如此,乐矣何所迫。
【注释】
谩兴:漫兴。苕溪: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北。《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引《吴兴图经》曰:“苕溪,源出湖州乌程县,流至县南而入于太湖”。三首:指这三首诗。苕溪客:即“溪上人”,指作者自己;“便作”句:意谓偶然来到苕溪,便成了苕溪的客人;寻得:找到了。菊花栽:指种下了菊花。开我窗前色:意谓开在我窗前的菊花色彩鲜艳。景会:自然景色和人的情趣。心自适:意为心情很舒畅;百年:一生,这里泛指南半世的时间。谅如此:意谓像这样的一辈子也就够了;乐矣何所迫:意谓快乐又有什么迫不得已的?何所迫:有什么逼迫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偶然游赏苕溪时所作,表达了他悠然自在、与自然为伍的心态。
开头两句“偶来苕溪游,便作苕溪客。”是说自己偶然到苕溪游玩,于是便成了苕溪的一个过客。“偶来”表明不是有意而来,而是因为某种机缘巧合,才来到苕溪的。这两句看似平平道来,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为苕溪是诗人曾经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如今能再次来到这里,实属难得。“便作”二字则表明了诗人对这种机缘的珍惜。诗人之所以能成为苕溪的“游客”或“过客”,正是因为他对苕溪的美景十分向往,因此才会偶然来到此地,希望能多留些时间欣赏它的美。这里的“游客”与“过客”含义不同。“游客”是指那些专门到一个地方旅游观光的人,他们往往是出于好奇、娱乐等目的而前往某地的;而“过客”则是指那些在旅途中经过一个地方的行人,他们可能并不打算在此停留很久。但在这里,“游客”、“过客”都是指同一个意思,即指那些偶然来到苕溪的过路者。
接下来的两句“寻得菊 花栽,开我窗前色”是说找到了菊花,把它种到了自己的窗前。这句诗表面上是在描绘诗人在苕溪游玩时的所见所闻,实际上却是在表达他的隐居之意。在古代文人看来,菊花象征着隐逸之志。因此,诗人把菊花种植在自己的窗前,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已决心隐退江湖,与世无争了。这两句诗中的“寻得”、“开”二字,都透露出了一种不经意、随意的感觉。而“开我窗前色”一句,则更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将菊花开在自己窗前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
第三四句“我身亦何营,景会心自适”是说自己的身体已经变得如此简朴,不再刻意追求什么;心境却十分宁静愉悦,能够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里的“何营”指的是何必在意、不必强求的意思。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安守穷困的生活态度。在他看来,只要心灵能够得到净化和升华,那么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够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是非常难得的。
最后两句“百年谅如此,乐矣何所迫?”是说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活得如此快乐,没有必要受到任何外界的压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人生哲学:人生短暂而有限,我们应该珍惜时光,追求内心的快乐与满足。同时,我们也不应该被外界的种种诱惑所迷惑,更不应该为了迎合他人而违背自己的意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意境深远,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