萋萋春草忆王孙,宝剑丰城气尚存。
何日芳尊同北海,更迟明月赋西园。
通家未灭千秋谊,宗国何殊九命恩。
片刺似将毛遂荐,知君不数着平原。

【注释】

萋萋春草:指春天的芳草。王孙:指王昭君,因匈奴呼为“胡儿”,故又称“王孙”。

丰城:丰城侯张禹,曾铸一宝剑赠与王昭君,后剑化为龙,飞入丰城中,故称丰城。

北海、西园:北海是汉元帝时,王昭君出塞所经过的地方,西园即今长安城。

通家:指亲戚,同宗。千秋谊:指长久的交情。九命恩:指极深的恩情。

毛遂: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赵胜请他出使楚,毛遂拔剑随行,楚兵退避,遂立了大功。

【赏析】

这首诗写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昭君的深切怀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首句以“萋萋春草”起兴,点明季节和地点。春草青青,生机盎然,暗示了离人的哀思。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由“春草”引出昭君,并从她手中得到一把宝剑。这两句既写出了昭君的美貌、气度,也写出了她的坚韧不屈的性格。

第三句写她远嫁的情景。她将要离开长安城,到那遥远的北方去,与匈奴和亲。诗人想象她临别时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分。

第四句写她的丈夫。她要去的是北海,也就是汉朝元帝时的都城,这是她丈夫曾经去过的地方。所以当她知道要嫁给匈奴时,心情非常激动。

第五句写他的丈夫对她十分思念,盼望早日与她团聚。

第六句写他的丈夫在长安城为他建了一个西园,表示他对她的一片深情。

末二句写他的丈夫对国家的贡献,希望朝廷能够给他一个官职,以报答国家对他的厚恩。

整首诗通过描绘昭君的形象和经历,表现了她对国家的忠贞和献身精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