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坛前万木阴,松花满地昼沉沉。
石床苔藓侵书润,古屋藤萝隐幔深。
出洞看云思解佩,临流待月听鸣琴。
红尘十里惭来往,亦拟移家近竹林。
【注释】
盘古坛:相传为上古开天辟地时的盘古氏炼丹之处,后建有盘古庙。万木阴:树荫浓密。松花满地:松花落满地面。昼沉沉:白日昏沉。石床苔藓侵书润:苔藓浸入石床上的书页中,使字迹模糊不清。书润:指苔藓浸湿书页,使之变得模糊。古屋藤萝隐幔深:古屋的藤萝垂挂在屋檐下,遮住了深处的幔帐。
出洞看云思解佩:走出山洞看天上的白云,想到自己应该解除身上的佩饰,即解下佩玉。解佩:古代女子解下佩玉。
临流听鸣琴:站在溪水边倾听流水的潺潺之声,好像在弹奏琴瑟。鸣琴:弹琴的声音。
红尘十里惭来往:在这红尘滚滚的十里路上,我惭愧自己的往来奔波。红尘:指繁华的世界。
亦拟移家近竹林:也打算搬离这里,住到靠近竹林的地方去。
【赏析】
这首诗是袁宗道的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借景生情,抒发了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宁静生活的愿望。全诗通过对盘古石、盘古坛、古屋、藤萝、竹海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清静淡泊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盘古坛前万木阴”,描绘了盘古坛周围茂密的树木和浓重的树荫,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第二句“松花满地昼沉沉”,则以松花飘落在地面上的情景,进一步烘托了盘古坛周围的寂静和幽深。第三句“石床苔藓侵书润”,通过石床和苔藓的描述,展现了一幅古朴而静谧的画面。第四句“古屋藤萝隐幔深”,则以古屋和藤萝的形象,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历史气息的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出洞看云思解佩,临流待月听鸣琴”,则是诗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诗人在出洞看云时想到了解开身上的佩玉,在临流待月时聆听着琴瑟声,这些细节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内心的愉悦。
最后一句“红尘十里惭来往,亦拟移家近竹林”,则是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慨和思考。诗人感叹自己在红尘中奔波劳碌,而心中却渴望远离尘嚣,寄情于竹林之中。这一情感的表达,既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的向往,也体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成功地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氛围。同时,诗人的情感表达也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理想生活之间的矛盾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