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谁于今日然,碑阴硕友记吾先。
交因陈实生前重,书识扬雄死后传。
恨魄犹随南诏鸟,吟魂应慰北邙烟。
鹠鹂感激知何用,四壁无藏自可怜。
这首诗是写给陈伯玑先生的,他在壬辰年(1092年)被选刻忠悯遗诗。
第一句“古道谁于今日然”,意为:“今天还有谁能像古人那样行走在这条古道上呢?”这里的“古道”指的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们走过的道路,“今日然”则是指现在的人是否还能像他们那样行走在这条道路上。
第二句“碑阴硕友记吾先”,意为:“我在墓碑的阴影中记录下了我的先人”。这里的“碑阴”指的是墓碑的阴影部分,“硕友”则是对“先人”的一种尊称。
第三句“交因陈实生前重,书识扬雄死后传”,意为:“由于陈实先生生前的名声很大,他的书籍也得以传世”。这里的“陈实”指的是陈寿,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史学家,他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而“扬雄”则是西汉时期的大儒,他的《太玄经》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哲学著作。
第四句“恨魄犹随南诏鸟,吟魂应慰北邙烟”,意为:“我的魂魄就像那南诏国的飞鸟一样,虽然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我会用我的诗歌来安慰那些逝去的灵魂”。这里的“南诏国”是指唐朝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统治者被称为南诏王;而“北邙烟”则是指洛阳附近的北邙山,那里的烟雾缭绕,常常让人感到凄凉。
第五句“鹠鹂感激知何用,四壁无藏自可怜”,意为:“我知道我没有什么可以感激的东西,只有四壁空荡荡的,让人感到可怜”。这里的“鹠鹂”是一种鸟类,它的叫声清脆悦耳,但在这首诗中却被用来比喻自己的孤独和无助。
最后一句“赏析”:这首诗是陈伯玑先生在壬辰年寄给友人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他对先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无奈。他用了许多典故和象征手法,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