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海烽初净,辽阳檄转催。
徵兵烦十道,策士喜多才。
技已穿杨胜,筹因借箸来。
君王思颇牧,仗钺早登台。
【注释】:
武闱校士:指武举的殿试。
闽海、辽阳,都是古地名,这里借指京城(今北京)。
徵兵:征兵。
技已穿杨胜:技艺已经胜过了射箭能手杨家将。
策士:有谋略的文官。
筹因借箸来:谋划用筷子来辅助。
君王思颇牧:君王想用赵括代替孙膑。
仗钺:古代将军所持的武器,比喻权柄。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圣三年(1025年)春,当时王钦若任枢密副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时朝廷正忙于筹备对西夏的战争。诗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闽海烽初净”,起句即言边事,写边境的战事平息。“辽阳檄转催”,辽阳,唐时为东北重镇,在今辽宁辽阳。这句说朝廷征调兵士去辽东,军令严促,催人出征。
“徵兵烦十道”二句,写征募士兵的繁重。“十道”,指全国十个州郡;“烦”,是麻烦的意思。这两句说征兵的事很繁琐。征募兵士要经过十个州郡,征发命令一传开,老百姓就会感到麻烦和不安。
“技已穿杨胜”二句,写弓箭技艺高超。“穿杨”,传说战国时期著名射手杨喜射得飞鸟过百步而落,他使用的弓比常人用的要大一倍,箭也比普通箭长两倍。这里以杨喜的事迹比喻考生的武艺高强。“筹因借箸来”,典出《史记·陈涉世家》:“鸿门宴上,刘邦谋士张良献计,让项伯给樊哙一双筷子,借以阻止项羽杀刘邦。“筹”即筹码,这里指计谋或计策,“藉箸”,据案乘食具。这里指用筷子来辅佐自己制定作战计划。
“君王思颇牧”,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欲和赵王交换领土,赵王问赵臣,蔺相如建议赵国应派大将廉颇为使者,赵王同意,遂遣赵括代替廉颇,后被秦军所败。这里说君王想用赵括代孙膑。“仗钺”,古代将军所持武器;“早登台”,早日登上战场,喻指尽早消灭敌人。这里诗人希望皇上能及早消灭敌人。
此诗首联写战争结束,第二联写征集军队的繁忙,第三联写考生技艺高超,第四联写皇帝想用赵括取代孙膑,第五联写愿皇上早日消灭敌人。全诗语言朴实流畅,风格雄浑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