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家悲宰木,劝驾藉朋游。
拜阙惭三仕,遭时诵四愁。
海邦仍抚字,桑土但绸缪。
报绩知无补,何因动冕旒。
【注释】:
- 辞家悲宰木:辞,辞去。宰木,指宰相。2. 劝驾藉朋游:劝驾,请君主驾车出行,表示对君主的尊敬和爱护。藉,借,凭借。3. 拜阙惭三仕:在宫殿前拜谢时,惭愧自己三次做官却未能胜任。4. 遭时诵四愁:遭遇时局动荡,心中感到忧愁。4. 海邦仍抚字:海邦,指海外之地。抚育儿童,照顾幼小的儿女。5. 桑土但绸缪:桑田,指农田。绸缪,比喻谨慎小心地经营。6. 报绩知无补:报效国家的业绩,知道是没有什么作用的。7. 何因动冕旒:冕旒,古代帝王戴的冠饰,这里代指君王。8. 冕旒:指天子所戴的冠饰,这里用来代指君王。
【赏析】:
《再报满六首》为杜甫晚年所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全诗感情真挚、沉郁顿挫,语言简练、含蓄有力,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
第一首诗中,诗人首先表达了辞家之悲,即辞别家乡时的悲哀情绪。他认为自己虽然三次为官但却未能胜任,因此深感愧对百姓,心中充满了忧愁。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海外之地的关怀之情,希望能够为那里的百姓提供帮助。
第二首诗中,诗人继续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之情。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有限,无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他只能默默地等待机会的到来。这种情感既体现了他的谦逊品质,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
第三首诗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他认为国家的局势动荡不安,需要有人来安定民心。而他认为自己虽然有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却无法实现这一愿望。这种情感既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洞察,也揭示了他的无奈和失落。
第四首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有限,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然而,他也认为即使如此,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这种情感既体现了他的坚韧和执着,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五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他认为国家的前途渺茫,需要有人来挽救。而他认为自己虽然有能力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却无法实现这一愿望。这种情感既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也反映了他的无奈和失落。
第六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关注。他认为国家的局势不稳定,需要有人来治理。而他自己虽然有才能和能力,但却无法施展出来。这种情感既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的无奈和无助。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表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全诗情感真挚、沉郁顿挫,语言简练、含蓄有力,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