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逢逃世者,空纪遇仙桥。
缨濯龙池洁,笙听鹤岭遥。
居人全类古,生业半为樵。
坐久呼僧语,尘心亦自消。
桃源洞二首
不逢逃世者,空纪遇仙桥。缨濯龙池洁,笙听鹤岭遥。
居人全类古,生业半为樵。坐久呼僧语,尘心亦自消。
注释:
- 《桃花源》: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一个被群山环绕的桃花源,那里没有战争,人们生活得十分和谐。
- 缨濯(zhuó): 用丝织成的带子,古代系在冠上作为装饰。
- 笙(sēng):乐器名,用竹管制成,吹奏时发出声音。
- 居人:居住在此地的人。
- 尘心:指世俗之心,贪念之心。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桃花源美景和当地人生活的诗篇。诗人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景象和生活,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句“不逢逃世者”,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像桃花源中的居民那样远离尘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次句“空纪遇仙桥”,则进一步描绘了桃花源的独特之处。这里的“仙桥”可能是指通往桃花源的路或桥,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诗人通过对这一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
第三句“缨濯龙池洁”则是对桃花源中自然风光的生动描绘。这里的“缨濯”可能是指用丝带洗过的水,而“龙池”则是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湖泊。这种景色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
第四句“笙听鹤岭遥”则进一步扩展了对桃花源景致的描述。这里的“鹤岭”可能是指一座巍峨的山峰,而“笙听”则是一种美妙的音乐体验。这种场景既展现了桃花源的自然之美,也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最后两句“居人全类古,生业半为樵”则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描绘了桃花源居民的生活状态。这里的“居人”指的是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们,而“生业”则是指他们的职业或工作。诗人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展现了桃花源居民淳朴、勤劳的品质。同时,这也暗示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尾联“坐久呼僧语,尘心亦自消”则是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领悟。这里的“呼僧语”可能是指与僧人交谈或者请教问题的行为。而“尘心”则是指世俗之心、贪念之心。通过与僧人交流,诗人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和真谛,从而让心中的尘念消散殆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智慧和领悟,也是诗人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