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野何从访具茨,白云无地不心怡。
几年道路松荒日,一径蓬蒿鸟倦时。
天子尚思游猎赋,硕人偏爱考槃诗。
秋光亦自堪娱客,可负尊前菊满篱。

【注释】

襄野:地名,在今河南邓县东南。《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上《封禅》、《推尊》之书……天子以为然,于是遂复下仲舒于河北。”后以“襄野”指代隐居之地。具茨:山名,在今山西境内。《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白云:这里指白云苍狗,喻世事变迁。无地不心怡:无处不令诗人心旷神怡。

几年:几年时间,指几年来。松荒日:松树凋零,草木枯黄的时节。蓬蒿:蓬草和蒿草。

天子:古代帝王的自称。尚思游猎赋:《汉书·董仲舒传》:“天子方思所以奉养天地万物,而属董仲舒。……乃策问曰:‘君何不试为《王道论》?’”游猎赋:即《游猎赋》,是汉武帝刘彻所作的一篇赋文,主要描写皇帝打猎时的威风,以及所猎禽兽之多寡。考槃:语出《诗经·魏风·硕鼠》。《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秋光:秋天的景色。亦自堪娱客:也足以使客人感到快乐。可负:可以倚靠,可以依托。菊满篱:菊花开满了篱笆。

【译文】

襄野啊,我从何处寻找你的踪迹?那里没有一处不是让人心情愉快的。

几年来道路坎坷,草木荒芜,只有那一片片的松林依然郁郁葱葱;只有那一丛丛的蓬蒿鸟儿已经飞倦了。

天子还在想着游猎赋,那硕人却偏爱考槃诗。

秋天的景色也足以使客人感到快乐,你可以把菊满篱当作依靠。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董叔远居处环境之美,后四句则写其居处之幽深,与世隔绝、超然物外。

开头两句,诗人首先点明自己访友的地点,然后写景,用“何从”二字领起,写出了董叔远的居处的偏远。这两句看似平平,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中包含有很深的意思。诗人说“从”,说明自己曾经到过这个偏僻的地方;“何从”则表示自己对此地并不熟悉,因而才会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这两句中还含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在内。因为董叔远是一个隐士,他住的地方肯定是非常僻静的,所以诗人才会如此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中间两句,诗人写自己对于这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几年”二字表明了时间的长久,“道路”二字写出了路途的艰险。这二句中包含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里面。尽管道路坎坷,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沮丧,而是能够坚持下去,继续前行。这其中蕴含着对生命的一种热爱,对生活的一份执着。

后四句则是写董叔远居处周围的环境。“天子尚思游猎赋”,这是说皇帝还在想着如何去猎取更多的猎物,而董叔远却更喜欢那些描写山林生活的美好诗文。这两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却是很和谐的。董叔远作为一个隐居的人,自然是不喜欢那种喧嚣的生活的,所以他才会喜欢那些宁静的山林生活。而皇帝呢,虽然他的地位很高,但是他的生活中却缺少了很多的东西,比如真正的自由和宁静。因此,他会羡慕那些真正懂得享受生活的人。而董叔远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的诗歌正是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

最后二句则是写秋色之美。诗人通过“秋光”二字,写出了秋日里阳光的美丽。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而“亦自堪娱客”,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美景的喜爱,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境。这是一种非常平和、宁静的心态,也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