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未闻道,素尚栖名山。
兹怀逾二纪,理策及晨间。
水宿越再晨,奄昏亦已三。
棹讴烟雾里,微月照潺湲。
借问我何为,景行朱明天。
此中多贤哲,在野若龙渊。
崆峒礼广成,柱下师老聃。
熙攘尘埃子,予心亶不然。

【注释】

四十未闻道: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听到过“道”的意思。

素尚栖名山:一向喜欢隐居在有名山胜景的地方。

兹怀逾二纪:我的愿望已经过了二十多年了。

理策及晨间:整理好文策,在清晨的时候开始写作。

水宿越再晨,奄昏亦已三:在渡过河流的第三天早晨天还没亮就睡了。

棹讴烟雾里,微月照潺湲:船桨划破雾气,在朦胧的月光下流淌。

借问为何事?景行朱明天:你为何要这样呢?你的行为光明磊落,正大堂堂。

此中多贤哲,在野若龙渊:这里有很多贤明的士人,他们如同潜藏在深山的龙一样伟大而神秘。

崆峒礼广成,柱下师老聃:在崆峒山拜访了广成子,在太学拜见了老子。

熙攘尘埃子:忙碌的红尘中的人。

予心亶不然:我觉得这是不对的。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雨的一首五言律诗。张雨,字天雨,号一山、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人。元末著名诗人,与高启齐名,世称“北地二龙”。他的诗歌以清丽为主调,内容多写山林隐者的生活。

首联“四十未闻道,素尚栖名山”,点明自己志趣所在。“四十未闻道”,表明自己虽然年近半百,但还未听到过“道”的真谛,即没有获得人生真谛。“素尚栖名山”,表明自己一向喜欢隐居在有名山胜景的地方,远离尘嚣。

“兹怀逾二纪,理策及晨间。”第二联承接上句,抒发自己对于名利的淡薄。“兹怀逾二纪”,表明自己这种向往和追求已经超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理策”,指治理文辞,引申为处理政务;“及”,达到。这句意思是说,自己的这种追求和向往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第三联“水宿越再晨,奄昏亦已三。”写自己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水宿”,水上旅行。“越再晨”,经过了两个早晨。“奄昏”,天色已经昏暗。“亦已三”,已经三个夜晚了。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在旅途中度过了很长时间,经历了多次日出日落。

第四联“棹讴烟雾里,微月照潺湲。”写自己的心境。“棹讴”,船桨划动发出的声音。“微月”,月亮明亮的样子。“潺湲”,流水声。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在船上吟咏着诗篇,随着水波荡漾发出悦耳的声音。同时,月光洒落在江面上,照亮了流水声。

第五联“借问为何事?景行朱明天。”写自己的疑问。“景行”,指美好的德行。“朱明”,太阳光照耀大地。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为什么总是如此呢?我的行为是光明磊落的,正大堂堂。

第六联“此中多贤哲,在野若龙渊。”写自己所处环境的优越性。“贤哲”,有才能的人。“在野”,处在民间。“如龙渊”,比喻环境优美。这句的意思是说,这里有很多贤能的人,他们就像潜藏在深山里的龙一样伟大而神秘。

第七联“崆峒礼广成,柱下师老聃。”写自己结交的人物。“崆峒”,地名,位于陕西省。“广成子”,道家人物,传说他曾经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柱下”,指太学者宫墙下的阶梯。“老聃”,即老子,道家创始人。这句的意思是说,我在崆峒山拜访了广成子,在太学拜见了老子。

第八联“熙攘尘埃子,予心亶不然。”写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熙攘”,繁忙混乱。“尘埃子”,指忙碌的红尘中的人。“予心亶不然”,我的心意并非如此。这句的意思是说,我认为这种追求和向往是错误的。

整首诗语言清丽,格调高雅,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