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何萧萧,感慨过易水。
蛮夷一少年,矫矫今壮士。
药囊提匕首,殿柱空复倚。
迟发失所期,燕丹匪知己。
饮酒荆卿怒,俯笑田光耻。
徒令高渐离,击筑入秦市。
【注释】
北风何萧萧:指北方的寒风。
感慨过易水:指荆轲刺秦的故事。易水,战国时燕国北部边境上的一条河。这里泛指送别之地。
蛮夷一少年:指荆轲。
矫矫今壮士:指樊于期。樊于期是战国时卫国人,与荆轲友善,曾因得罪秦王而逃匿到赵国。后被秦悬赏千金购求他的首级,他被迫为秦王献上首级。
药囊提匕首:谓樊于期将头献给秦王时,身中两刃。
殿柱空复倚:谓秦王见樊于期已死,便在殿柱上倚剑而立,表示惋惜悼念。
迟发失所期:谓荆轲行刺未果,未能及时到达秦王身边。
燕丹匪知己:谓荆轲误认了燕王姬丹(丹会作“丹”,音同“旦”,指燕国的太子)为知己。姬丹曾劝谏秦王不要攻打燕国,但被秦王拒绝。
饮酒荆卿怒:谓荆轲饮完酒后,因愤怒而发狂。
俯笑田光耻:谓田光见荆轲发狂,羞愧无地。田光为燕太子门客,曾劝太子勿受秦王胁迫,并愿自刎为太子死节,但被太子拒之。
徒令高渐离,击筑入秦市:谓高渐离因不忍荆轲失败,只好持筑(一种乐器)去刺杀秦王。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以荆轲刺秦故事为背景,借古喻今,抒发感慨。诗分三段。前四句写荆轲刺秦前夜的悲凉景色,以及他慷慨赴死的豪迈气概。次四句追述荆轲刺秦事败的原因,指出其误认燕太子姬丹为知己的错误。最后二句写田光为荆轲报仇,但终不能免于一死,表现了荆轲对田光的感激之情和对他悲剧命运的痛惜。全诗结构紧密,脉络清晰,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